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石雕董仲舒,人物雕塑 ,西漢思想家
鑄銅人物雕塑,董仲舒雕塑,西漢歷史名人
鑄銅董仲舒講學雕塑,人物雕塑,歷史著名思想家
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后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于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武帝繼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錯誤。后來,他被廢為中大夫。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鑄銅人物雕塑,歷史名人,董仲舒雕塑
鑄銅人物雕塑,歷史名人,西漢董仲舒
鑄銅董仲舒,人物雕塑, 西漢思想家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 漢武帝 劉徹 召齊地濡生進京,舉賢良時策時,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 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武帝采納了董仲舒這一“罷默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這也發揮了《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對西漢的統一和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他的“天人感應”說,把 符瑞 和災異當作上天意志的反映,借以指導人的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依據,使百姓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代表天來統治萬民。上天和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會用天氣的異常變化表明對皇帝行為好壞的喜怒。他還指出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以此論證封建統治秩序是絕對不可改變的,并提出了“三綱 五常 ”的封建倫理道德,宣揚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的宿命論和黑、白、赤三統的循環論,在民間廣為流傳。他揭露“富者田連盯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的階級對立現象,并提了限田、 兼并的建議,還主張以教化為主輔之以刑罰,起到了進步的積極作用。他向 漢武帝 提出的設“五經博士”、“興建太學”、“養天下之士”等主張,開創了國家大學教育的先河。因而得到漢武帝稱贊,當下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讓他輔佐江都王 劉非 。
鑄銅歷史名人,董仲舒人物雕塑,西漢
鑄銅歷史名人,西漢董仲舒,人物雕塑
鑄銅董仲舒,人物雕塑西漢,歷史名人
公元前104年( 太初 元年),董仲舒卒,葬于 長安 。漢武帝每經董仲舒墓地,均下馬致敬 ,故稱下馬陵。現在的 西安 市碑林區有一條下馬陵街,就是董仲舒墓址。1441年(明正統六年)德州知州韋景 元修 學宮掘地得“董子讀書臺”石刻,詢其故址復建。《長河潔籍考》書中:“讀書臺,董生下帷之月也。原其東望 長樂 ,西臨廣川、朽縣,錯齒于安陵、長河,同源夫德水,沉私符于載籍,摩竭籌于按圖,繁露常滋,非有 淮南 之感,玉杯自在,寧謂垣乎之詐哉”和“董子,廣川人,德州者。唐元和十年(815年)所徙之長河縣,漢信都國之廣川縣也,夫漢之所謂廣川者大矣,有城廓焉、有郊垌焉,百里之內,正值其地,或董子下帷處,按圖考碣,適相符契”的記載,既指出了“董子讀書臺”的地理位置,又證實了董仲舒以廣川人而在德州讀書的可靠性。
鑄銅人物雕塑,董仲舒雕塑,西漢教育家
鑄銅西漢教育家,人物雕塑,董仲舒
鑄銅人物雕塑,西漢董仲舒, 歷史名人
鑄銅人物雕塑,西漢董仲舒, 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