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雕刻,顧名思義就是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各種動物、人物的形象,其中以十二生肖的雕刻最具代表性。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具情態,惟妙惟肖。還有十八羅漢、八仙過海、中華珠和各種花鳥魚蟲等雕刻。
1桃核雕刻介紹
桃核雕刻是種漢族特色雕刻藝術,在小小的刻性。
明清時期,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小型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制作卻富于創造性。果核雕刻即是頗有特色的品種,作品構思和雕刻達到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精湛而玲瓏多竅的核雕藝術品是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明清時期的核雕流行于江浙、廣東和山東地區。蘇州地區是核雕發源地,古往今來,以蘇州為主的江南地區玩賞核雕小品的藏風興盛。
2桃核雕刻工具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核雕也不例外。無論是大師,還是初學者,都要有一套好的工具才行,我們就說說桃核雕刻工具吧。 刀具:
桃核雕刀主要有三類,
1平刀,形狀象單刃的篆刻刀,按刃寬分很多規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細部。一些高手就用大平刀開眼。
2 半圓刀。就是在半圓的鋼條上,磨出斜刃。同樣有很多規格。用途廣泛。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轉折處,多用半圓刀。
3 角刀。形狀象個倒三角。多用于細部雕刻,
象眼,牙齒等。一個好藝人可能有二,三十把刀放在手邊,隨取隨用,運刀如指。看其雕刻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4 修光刀。 形狀像斜刀,但是沒有斜刀那么鋒利的刀尖, 只是用來刮削表面光滑用的。 5 掏肉刀。形狀很像一段鐵絲,或者鋼絲,但其實是用來挖核里面的仁的,因為仁如果不掏出會生蟲不利于保存核雕。
6 特小刀。 形狀和以上幾種類似,只是刀頭直徑更微型,甚至達到零點幾毫米! 適合雕刻米粒大小的景物。
7 刻刀把。 常見的有雙頭索,也叫拿子、金屬刀把等,原本為鐘表修理工具,因為小氣玲瓏方便使用后為核雕界人士采用。2013年,行意軒在以往工具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新款刻刀把,結合了傳統木把與現代金屬刀把的雙重優點,既有木把的華麗大方手感好上檔次,又滿足了使用方便好攜帶的需求。
3桃核雕刻步驟
一、選料。一般用成熟的桃核,沉水的。二、修胚。用銼對桃核作必要的修整。使作品接近初步的形狀。(有的精雕刻全部用雕刻刀來,也不用這個步驟)三、描線。用鉛筆在桃核上畫出雕刻圖案。掌握好物體的比例。四、雕刻。精雕出作品輪廓。再運用浮雕刻、鏤空等手法進一步細雕。然后再對小細節加工,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動物的肌肉分布,花鳥魚蟲神態作細處理,使形神兼備。五、打孔(也有人喜歡打了孔再雕刻),剔桃仁(看是否需要),銼刀打磨(有人喜歡原紋路,也不用銼刀打磨,因為銼刀有可能會磨壞已雕刻好的),砂紙拋光。一般精雕作品,都用刀刮來拋光。六、配上紅繩。珠子,佩帶,中國結等來點綴。
4桃核雕刻原料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是桃核與杏核。據存世的核雕看,清初至乾隆年間出現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桃核、杏核雕刻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瓏,是一種垂掛在衣帶或紈扇或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亦可玩賞。清中期始,核雕物品多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5桃核雕刻保養
1、防開裂。
開裂是橄欖核容易出現的現象,開裂的原理在于核內與核外的濕度不統一。橄欖核一般有三瓣構成,三瓣之間相互隔斷,每瓣之間都有核仁??坛勺髌泛筇偷艉巳?,這就形成了三個空囊。囊內空氣濕度與核外濕度應保持平衡,如果內高外低,相差懸殊的話,則核內濕潤向外膨脹,核表面干燥向內收縮,這就會開裂。防止開裂,應注意下述幾點:
a、防曬。太陽光或高溫燈光長時間直曬將導致開裂。
b、防水。橄欖核作品掉進水里或用水刷洗清潔,空囊進水后蒸發很慢,外表蒸發很快,導致由內向外膨脹而開裂。如果著水,可放在食品保鮮袋中打一松結,讓水份慢慢蒸發,切忌速干。
c、風吹。風吹是導致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北方地區,短時間的風吹就容易將橄欖核吹裂。因此風力稍大,就應妥善收藏起來,以防不測。
d、放置在有暖空調的環境中,冬季使用暖氣(或暖空調),室內(車內)很干燥,橄欖核長時間放置在這種環境中肯定開裂。如果在暖氣環境中使用加濕器加濕,那就不會開裂。
e、冬季不能放在內衣口袋。人們在冬季穿的衣服較多,有很多收藏者往往將橄欖核作品放入內衣口袋“珍藏”,這就容易開裂。原因在于人的體溫起了一個“烘烤”作用,內衣口袋非常干燥。在冬季放在外衣口袋就不易開裂。
2、上油。
核雕為什么一定要上油?上油的方法?解決方案?
橄欖核本身有很多油性在內,但隨著時間推移,油性是會消散的,因此必須上油,來加強它的油質,油質少則易裂,就如木頭太干了會裂,是一個道理。在表面上油,它會吃進內部的,涂抹均勻,整個核都可以吸收油分。
上油的方法是:采用軟刷蘸少許色澤淡的油質(橄欖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均可),先在隨便什么器具上刷幾下子,讓油均勻流淌到刷毛上,然后就可以朝核雕刷上去,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一次涂抹大量的油是忌諱,有些核質不好的核(主要是沒長熟的核),會因為刷油多而產生花斑,花掉。也有少數核,一抹上去就會花,可以采取的辦法是——上油后,在2分鐘內仔細觀察核雕表面,出現深色的斑點立即用紙擦干,花斑就不會再擴散。
那如果已經花了,怎么辦?新核出現花,可在把玩一段時間后(要求滿3周,每天3小時以上的把玩時間),再上油涂抹,同樣要適量,這時因為表面已有淺淺的一層包漿,再花的可能性很小。
核雕花了之后,肯定要破壞品相,但玩家請不要擔憂,因為花不會導致裂。而且,核雕在把玩一年半載之后,整體顏色都會深紅,花斑也會隱淡,最后消于無形,所以不用害怕。
3、保存。
新核雕如何保存放置?挖掉核仁是好是壞?什么氣候最適宜?蟲蛀解決方案?
由于核雕興起的年份很短,最近的一次就在2002年左右,因此市面上全為新工作品,老件多在玩家內部才流通。新核雕的存放很有講究,最妥當的方法是:存放在封口袋或逸文視覺配套的錦盒內,再放置于抽屜、大盒子內,如此,冬季的空調,太陽光的直射,都不會對核雕產生傷害,因為有2層以上的環境隔絕了。
需注意的是,存放于封口袋內,用不著把口袋全部系緊,應留一點縫隙,讓空氣內外均衡。曾有玩家因為封緊口袋,在連續數天下雨,天氣突然轉晴之后,因為空氣壓力,而開裂的。也有可能那個朋友的核雕受到了光線照射,而捂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強防范!
核雕存放的氣候,以5-27攝氏度為宜,這個范圍是我綜合估算的,溫度宜小不宜大,30攝氏度以上比較麻煩,如果空氣被隔絕,被捂裂的可能性比較大!
空氣濕度也對核雕影響巨大。濕度高是沒問題的,空氣中充滿水分,核壁就不會發干。就怕濕度過低,干燥,核壁因為發干,產生收縮,有危險。那以什么為標準呢?作個比方,如果你在室內呆著,感覺面部皮膚干,濺在桌面上的水滴很快蒸發掉,對核雕絕對是危險環境!冬季的空調就是典型,還有北方的暖氣片,這類環境下把玩,要慎重的。因此北方的朋友保存核雕,都會在室內放吸水石,每天加入很多水,以此來讓空氣充盈水分,加濕作用。
4桃核雕刻的藝術魅力
微中見宏
核雕雖微,微中見宏。自古至今,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物玩物者驚嘆和入迷,行情日趨看好。現在,精湛的核雕能夠賣得起價錢,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且傳承了前輩手藝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在明清兩朝核雕手藝盛行的江南水鄉,如今繼承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不下百余人,名聞海內外的核雕奇女陳素英和清末民初核雕藝人殷根福的后代殷毅軍等都有諸如“東坡赤壁夜游”、“漁家樂”、“雙層客船”等核舟精品和“蘇州園林”、“八仙祝壽”、“桃園三結義”等題材的核雕問世。部分精品被各地及港澳臺收藏家購藏,部分核雕在上海幾家拍賣行上拍。
新意和品位
核雕這種精致而小巧玲瓏的微型工藝品,只要雕刻者雕鏤技藝精湛,創作的題材符合當代賞玩和收藏者們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這樣的核雕永遠受人青睞和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