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是個小鎮,隸屬寧波。寧波我去過多次,但從未去過溪口。這一次,我和夫人自駕去普陀山回歸,查導航得知,去溪口不算繞道,于是我們在游完朱家尖的大青山景區后就直驅溪口。說到大青山,我得補上幾句,大青山的美是身臨其境的美,山巒、沙灘、海灣組成了數十公里的海岸線,駕車沿著海岸線左拐右拐,一上一下,就可把大青山的美景盡收眼底。每到一個山坡或灣口,看不盡的碧空、藍海、秀山;就像我大前年去西藏,每到一個埡口,看不盡的雪山、冰川、奇石。
溪口,一說因地處奉化江支流剡溪之口而得名;一說因有筠溪、周坑溪、細溪、狀元岙溪等多條溪流流經此地而得名。溪口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溪多,也不是因為山美,而是因為蔣介石的故里。大部分游客都是沖著這個名頭而來,我和夫人也是。
到達溪口大概已是下午三點多,我們直接去了蔣氏故居景區。剛停好車,就有一位50來歲的先生過來搭訕:你們是去蔣氏故居嗎?我們說是。他說,蔣氏故居有好幾個景點,現在時間已晚,你們徒步游的話已來不及;如果花100元坐我的三輪車,不僅可以送你們到民國大雜院一游,還能陪你們參觀蔣氏故居的所有景點。看著這人挺老實,我和夫人就上了他的三輪車。
民國大雜院真是個大雜院,院里沒什么亮點,也沒什么故事,就是在一個新建的仿民國建筑里面擺放了一些民國時期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具和勞作工具。我和夫人草草的轉了一圈就離開大雜院,坐上了在院外等著我們的三輪車。車主領著我們在蔣氏故居景區里兜風賞景。我們看了蔣介石于三四十年代在自家門口的溪水之上建造的鋼鐵橋,這在當時的中國十分的時髦。據說,《電影上甘嶺》里有個橋景就取自這里。我們看了蔣介石的出生地"清廬",一幢帶個小院的二層樓別墅,面積不大,也十分簡樸。我們看了蔣介石、宋美齡和蔣經國住過的文昌閣,飛檐翹角的兩層樓閣式建筑,雅致的憩水橋為其作伴。我們還看了蔣氏宗祠和溪口老街,吃了溪口的烤芋頭和千層餅。車主一邊蹬著三輪一邊講著溪口故事,尤其是關于蔣公的故事:蔣公故居前有溪,即為照,吉祥;后有山但有點遠,即有靠而靠不著(其靠山在很遠的美國)。溪口人很樸實,車主沒擺任何噱頭,實實在在陪我們游完了整個景區,讓我們感覺到這100元錢花的值。臨別前,車主還特意告訴我們:溪口之美雪竇山,明天值得一去。
第二天一早,我和夫人就駕車離開住的"墨憩酒店",前往雪竇山景區。自駕的車不能前往,我和夫人只能坐景區大巴,直接去了三隱潭。三隱潭是雪竇山上一個三折瀑布組合而成的景觀,因隱匿山谷,又形成三處水潭,故名三隱潭。三隱潭有兩中游法,一是由下往上攀登,相對比較辛苦;二是像我們一樣,坐車上行后再由上往下徒步,相對比較輕松。從景區介紹看,三隱潭之水,源自東岙村,并經山石崖壁,形成三級瀑布,全長約1600余米。從上到下分別叫作: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是雪竇山風景最精華的部分。
下車步入景點,叢林密布,曲徑的臺階步道只能讓游人看到幾十米之遠。順著臺階下行,嘩啦啦的水聲由遠及近,不一會,我和夫人就來到了上隱潭。抬頭仰望,只見洶涌的瀑布從拱石天橋之下循崖傾瀉,瀑窄似長龍,俯沖幾十米,直抵我們腳旁的淺綠色水潭,飛濺出千萬雜白色的水花,與潭旁的龍王廟形成天龍嬉水的美圖。上隱潭潭面不大,洶涌的瀑布落到潭中溢向四周,隨后慢慢變緩,形成平靜水面,并在崖石的圍堵下成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天河,騰空在山谷之間,河面下翠色的倒影與河面上繚繞的霧氣交相輝映,行走岸邊的棧道,猶如走入仙景一般。我很自然的掏出手機,除了給夫人照相,還錄了一段視頻,用微信分享給了我們家里的"伐木累"。
由上隱潭繼續下行數百米,就到了中隱潭。中隱潭瀑布的落差沒有上隱潭大,潭面也比上隱潭小。雖然瀑布的源頭來自上隱潭,但是沒有上隱潭的洶涌。中隱潭的瀑布寬,瀉下時瀑布的味道更加濃,并在周圍的奇石秀樹映襯下,較上隱潭多了幾分秀氣。再往下走,并不是下隱潭,而是鴛鴦潭。這是中隱潭溢出的澗水,經過自然界的規劃,到這里形成的兩個瀑布,其落差和瀑寬差異都不大,且平行直下,好似一副對聯貼掛在山崖,書寫著鴛鴦瀑愛情的傳說,讓人遐想。我們的遐想剛剛開始,雙腳已站到觀賞下隱潭瀑布的最佳位置。下隱潭的落差最大,瀑寬最小,與上隱潭有著同樣險峻的味道。實際上,下隱潭也有兩個瀑布,一個似滾滾天河,順著山崖傾瀉而下;一個似簿簿的紗幔在山崖上阿娜的飄蕩。
從下隱潭去千丈巖,也有兩種游法。一是原路返回至上隱潭乘車;一是坐幸福小火車,然后步行數百米。千丈巖險峻陡峭,因其有落差186米的瀑布而出名。瀑布來自東西兩澗之水,在錦鏡池匯聚并經關山橋至崖口落下,落至半壁與一突出的巨石相撞,把瀑布分成上下兩折后再度散落,如有陽光,可在散落的霧水里見到七色長虹,只可惜,我們至千丈巖瀑布時,天空似雨似霧,景色朦朧,只見那瀑布好似云中射出,可謂是百尺倒瀉之泉水。山里的氣候說變就變,忽然雨停霧散,千丈巖瀑布顯現眼前,急流騰飛,氣勢磅礴,如玉龍凌空翻滾,直下千丈,十分的壯觀!歷朝不少名士來千丈巖駐足,留下許多詩句和典故。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鞏在此都留下詩句。王安石的觀瀑詩句還石刻立于歸云亭邊上。
拔地萬重青嶂立,東浙秀瀑飛亭宇。
懸空千丈素流分,疑似太白此坐云。
共看玉女機絲掛,千尺青絲源山女。
映日還成五色文,佳緣何處又懷春。
在千丈巖不遠的西側有個天柱峰,因山峰有350平米的平臺,并直臨峭壁深淵,有險中取穩之妙,故稱妙高臺;也有一說,妙高臺原為佛地,建有棲云庵,故妙高則是吉祥梵語。妙高臺為雪竇山登高覽勝之地,也是夏天避暑勝地。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歸里,為討宋美齡歡心,在此修建了一幢中西合壁的二層樓別墅。二樓中間的屋眉上懸掛著白底黑字的“妙高臺”橫匾,是蔣介石的墨寶。蔣宋回故,均要在此小住,倆人經常坐于別墅門口平臺上的臥石,此石被譽為蔣宋愛情石。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回到溪口,妙高臺成了他幕后的指揮中心。“巡駐家山戎服在,森嚴小筑鎮林標。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時地已遙”。這是蔣介石的詩作《妙高臺》,也是蔣公在妙高臺的最后感慨。
離開妙高臺,我們坐景區班車來到雪竇寺。雪竇寺是雪竇山的核心,也是游雪竇山必到地方。雪竇寺因雪竇山而得名,而雪竇山又因主峰-乳峰下面有一個石洞,洞內所噴泉水,如乳如雪,而得名。雪竇寺歷史悠久,據說,最早建寺于唐會昌元年。南宋寧宗時評定天下寺院等級,雪竇寺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因彌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錦屏山)的中塔禪院。故2008年11月,高56米的彌勒大佛在雪竇寺建成開光,成了中國最大的彌勒道場之一,使得雪竇寺規模更加空前,名聲外傳。說來也很有意思,我和夫人到達雪竇寺時,寺里云霧繚繞,能見度只有幾米,高大的彌勒佛座像在云霧縹緲,不見真容,當夫人一路燒香叩頭,來到佛像腳下,競然云霧四開,彌勒露出他能容天下的大肚和燦爛的笑臉,夫人見此情景,好似佛祖顯靈,內心喜悅溢于言表,我見夫人笑容滿面,更是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