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鷹鼎
年 代: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尺 寸: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
陶鼎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一種強大的張力,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鷹形陶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為禮器來使用。1993年,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恰逢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新館落成。中國奧委會選送了9件國之珍品參展。陶鷹鼎兼具現代藝術氣息與新石器時代古樸的風格,一經展出,便驚艷四座。
展開
錯金銀云紋銅犀尊
年 代: 西漢
尺 寸:高34.1厘米,長58.1厘米,重13.3千克。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背有橢圓形口,口上有蓋。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狀的“流”。通體飾錯金銀云紋,熠熠生輝,華美無比。此犀牛是古代生活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在古代,中國不僅產犀牛,而且數量很多。在制造銅犀尊時,古代工匠創造性地采用了春秋戰國時期大發展大流行的錯金銀工藝,為器物注入了生機勃勃的趣味和自由的氣息。
伏羲女媧像立幅
年 代:唐
尺 寸:縱144.3厘米,橫101.7厘米
自漢至唐代的八百余年間,吐魯番地區以漢族為主,多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混居,中原文化在此處有較好的保留,異域文化又很好地融入當地,伏羲女媧這一久遠的文化信仰,通過絹帛畫的形式在當地傳播,并吸引其他民族的崇奉。關于人類的起源,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東方有伏羲女媧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伏羲女媧是華夏民族的先祖。兩組神話人物的不同經歷和結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理念。該畫像中,上部為日,下部為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日月所代表的陰陽是構成世界的兩種基本物質構成。
展開
針灸銅人
年 代: 明
尺 寸:高213厘米
針灸銅人也是人類教育史上的重要發明,是針灸醫學教學中珍貴的直觀教具。2017 年1 月 18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訪問世界衛生組織,贈送以這具針灸銅人為原型設計制作的雕塑,習近平主席高度認可,將其描述為用于醫學實踐的第一個教學模型復制品。針灸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經絡、腧穴、針法、灸法等,是基于中華民族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并傳播到了世界。針灸銅人的問世,體現了當時較高的人體美學和金屬鑄造工藝。正統八年即公元1443年,明英宗令工匠重新仿制了一具銅人,被稱為“正統銅人”,這具銅人做得比“天圣銅人”要精致。后來,明清兩代都鑄造過針灸銅人。
展開
霽藍釉粉彩描金蓮花紋雙燕耳尊
年 代:清 乾隆時期
尺 寸:高31.3厘米,口徑25.1厘米,足徑22.7厘米
海晏河清尊是景德鎮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敞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內斂,肩頸之間雕貼一對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為耳。外壁施霽青色釉,以金彩繪蕉葉、纏枝花卉等紋飾,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此尊需多次入窯和施彩,制作集雕、貼、凸壓之大成。霽青色象征河清,燕子與“晏”諧音,整件器物蘊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生產工藝達到了高峰,品種齊全,裝飾技法豐富多樣,繪畫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