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從字面上看,每一件玉器必須精雕細琢,方能成為做工精致或素面瑩潤之藝術品,了解歷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稱切工、做工,對鑒定玉器的年代不無裨益。
千百年來,中國的制玉工藝與技巧一直由師徒相傳,很少見諸文字。
最早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禮·考工記》,涉及制玉技法不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粗略描繪古人制玉的輪廓。
清代李澄?!豆庞駡D說》全面記載了制玉的全過程:即搗沙、研沙、開玉、扎玉、沖堝、磨堝、搗膛、上花、打鉆、透花、打眼、木堝和皮堝。后期陸續(xù)出現(xiàn)鉈子、拉條等。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鉆、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鉆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fā)出凝脂狀的光澤。
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現(xiàn)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因使用生產(chǎn)工具均為石器,器型做工有限,器型多粗細不均,常邊粗邊細,甚至在開片過程中有錯位痕跡,且形狀不規(guī)則,比如圓形器物不夠圓潤等等。
器物的刃部不夠鋒利。如玉刀、玉斧、玉鏟的刃部較厚鈍,鉆孔往往出現(xiàn)上部大下部小的圓錐形,側觀孔壁邊緣往往留有旋轉紋。
紅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韻,體表光潔,邊緣過渡自然,碾磨技術精湛,片狀器物邊緣較薄,似有刃,表面無玻璃光,但光澤細膩,個別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狀。
良渚文化玉器,直線紋是由筆直的陰線構成,細曲線紋是短而細的線條錯落連接而成。兩種不同做工的線條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鑒定其真?zhèn)蔚母鶕?jù)。
商朝玉器
商朝因石制工具進一步磨光、修整,使得這類工具更銳利、更適用,尤其是青銅工具,琢磨玉器工藝進一步提高,可以開出更均勻、更細密的玉。
玉器雕刻風格在于穿孔以及雕刻的線條,玉器雕刻的紋路多是呈直線的,流暢利落,陰紋比較多,陽紋少。
玉器雕刻穿孔也是非常有特點的,大部分均為兩面對打,呈外大里小狀,類似喇叭花的形狀。這種外眼大、里眼小的現(xiàn)象,俗稱“馬蹄眼”。
在紋飾刻劃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線條多,彎線條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短線條多,長線條少。
商朝精致的器物上運用雙鉤擬陽線的做工刻劃,就是在器物上運用雙線并列的陰線條刻劃,以形成一條陽線呈現(xiàn),俗稱雙鉤線或雙鉤擬陽線。
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制作工藝上,刻制玉器風格上和商代差別較大,如刻制紋路線條大多呈弧形,而整個刻制工藝細膩,琢玉工藝和形制也不斷變化。
重視對紋飾的布局,線條漸趨繁復,以略帶弧形的線條為主,較多地使用長弧線。
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紋飾的結構與雕琢方法,陰紋紋飾開始出現(xiàn)互相勾連,陰刻線一面磨成坡狀,有斜刀的痕跡,俗稱“一面坡陰線”?!耙幻嫫玛幘€”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玉器
玉器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雕刻工藝更趨于成熟,所雕花紋層次錯落有致,十分講究,而且玉沙也開始得到利用,工藝較商周時期更精。
春秋時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對比,有新的進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紋飾在西周晚期出現(xiàn)互相勾連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卷曲相連的紋飾,布局滿而密,不留空白。
春秋晚期出現(xiàn)以隱起的密集的浮雕紋,并有平面淺陰刻寬帶紋。器物開片薄均勻規(guī)整,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
戰(zhàn)國玉器
戰(zhàn)國玉器刀工精細,器物邊角垂直鋒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陰線糟內(nèi)光澤強烈。
孔洞內(nèi)壁勻稱光滑,極少見到因工具不力而殘留的制作痕跡。主要是由于鐵制工具的出現(xiàn)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藝突飛猛進。
戰(zhàn)國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對動物形象的刻劃,著意于眼、牙、爪等細部特征,于細微處見奇觀,極力刻劃出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
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物制作特征,擅用陰刻線、線條奔放、不像戰(zhàn)國時代那樣細膩、器身棱角琢磨圓潤、大件器物雕刻得比較粗糙,小件器物雕刻較為細膩,細線刻道帶有毛道、跳刀等痕跡,紋路不夠連貫。
穿孔器物的孔洞內(nèi)壁往往不夠光滑,常留有拉絲痕跡。漢代的葬玉運用“漢八刀”做工。
“漢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個漢代玉器的做工,而是僅指漢代“葬玉”的做工。
漢代的“漢八刀”是指采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運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剛勁挺拔,線條無絲毫崩裂狀和刀痕之跡。代表作品是玉豬、玉蟬、玉翁仲。
唐代玉器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對外貿(mào)易往來頻繁,且該時代的女性地位有非常大的提高,故玉器雕刻多偏美感,出現(xiàn)了花卉、飛禽走獸和人物飛天,尤以雕刻獅獸為精。
唐代玉器刻工精細,細線條多。特別在唐代帶板上的人物,通身飾以短而密集的陰線。
在動物的腳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細線條,帶板上采用減地法,即池面隱起做工,刻線帶有繪畫性。
宋元玉器
宋元時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這一時期的玉器非常的細膩,雕刻的器形也一般多為小件,而大型玉器比較少,由于該時代的書法、繪畫尤為繁盛,故玉雕雕刻風格多比較注重形似以及神態(tài)的契合。
南方刻工細膩工整,北方刻工剛勁有力。但整體來說,雕刻的線條總感細弱。
獸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對穿孔,且孔洞以方形為多,人物臉部的五官往往處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飾上有淺細的“米字型”刻劃。
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鉆痕和鉈痕,還有險刀現(xiàn)象出現(xiàn),拋光不甚講究。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有了新飛躍,以揚州、蘇州為中心,琢玉業(yè)開始大發(fā)展。
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xiàn)了浮雕、鏤空做工,還有雙層,甚至三層的鏤雕。
器物表面玻璃光澤強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鉆痕和鉈痕。
清代玉器
清朝玉器尤其在乾隆時期玉器工藝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在中國治玉史上為前所未有的繁榮期。
這時期玉器精雕細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問世,刻劃線條精細,磨光平滑,立體感強,花果的枝葉脈絡雕刻明顯,栩栩如生。
鏤空,半浮雕和浮雕3種雕法的流行。其中,半浮雕、浮雕居多。嘉慶后玉器在雕工上慢慢趨于粗糙失真、呆滯。
古人雕琢玉器沒有現(xiàn)代工具的輔助,雕琢一件精美玉器極其艱難,正是這些艱難的過程體現(xiàn)玉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國玉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