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吳茂云給了吳正森非常大的影響,這是他從業至今繞不開的話題。
87ec48be79761e958e02c1eda9205945
吳正森說,父親20歲那年學成返鄉,成立了「中華云升玉藝」工作室,從幾個學徒到如今百來人的規模,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所以父親對他的要求從小便十分嚴苛。
“興趣是自己生出來的,基礎是父親帶著我一步一步打下來的。”父親常對他說,要么不學,要學就學好。
想起自己學藝的時光,吳正森覺得有苦也有甜。寒暑假的時候,吳正森就跟著師兄弟們一起畫佛像,捏泥塑,提高造型能力。特別是觀音和佛的造型、形體比例非常嚴謹,一點都不能出錯。
大家的作品都會放在一起對比,他初上手,免不了與師兄們有些差距,好強的吳正森看看別人的佛像,再瞅瞅自己的作品,總覺得缺了點肢體靈動感,心里的落差常使他感到沮喪。
消除他沮喪的最好良藥就是師兄弟們的鼓勵,他們對他好不容易琢磨出的作品不吝夸獎,經過日復一日的鉆研和努力,他不僅學會了如何去讀懂佛像,也把這段珍貴的經歷保存在心里。
父親是業內佛像題材的佼佼者,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傳統題材的把握本身就已“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在越走越穩的路上,他身上的年輕特質,也逐漸顯現出來。
“不想走一條一眼看得到頭的路。”作為新一代的玉雕人,90后的吳正森正在努力地“去標簽化”當中。
“因材制宜”是他的創作原則,他總是給予每一塊拿到手的玉料以最大的尊重。拿到一塊料子,他都要長時間地琢磨,把它擺在桌上,靜靜地觀察它的皮色、形狀,有時候能琢磨個把月,在沒有滿意的思路前絕不輕率動筆。
他喜歡在晚上畫底稿,那時安靜,沒有旁的干擾,一盞孤燈,一支筆,幾塊玉石,就這樣忙碌到凌晨一兩點,他不覺得無趣與疲憊,相反,他對這種生活感到滿足。
他的創作選題很接地氣,有傳統中國寫意和現代擬物寫實的味道。例如作品《金剛》,吳正森根據皮色和形狀精心設計,借形雕刻,捕捉到猩猩表情溫和又活靈活現的一個動態。
無論從整體的玉雕行業還是家族品牌的發展來看,吳正森的玉雕之路都很有價值,他的個人印記在「中華云升玉藝」也愈發明顯。
不讓思路被框死,也不刻意追求傳統或現代,他更喜歡多元素的題材,在技法上也提倡古今結合。他擅長立體雕和半立體雕,出來的作品立體感強、線條干凈利落,能適應作品的多種表達需求。
籽料是他一直專注的領域,籽料要求玉質好,油潤細膩,還要帶點皮色,也講究保料型,工藝上要求極高,難出品,但易出精品,好的籽料作品小而精致,完美程度高,以掛件、小把件、小型擺件為主。
體量小這點對他的創作來說已經不是障礙,他提及最近也有去工藝美院再學習的打算,“學院派的風格講求意境,技術也在與時俱進,”他想要在未來追求一種更為精細的工藝,讓自己的創作風格也更開闊。
他坦言,無論如何創新,或許最終都要回歸“滿足人的需求”這一本質,玩玉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不脫離文化本身,再去追求本體個性與群體審美,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