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吟師傅
在中國逢年過節時候的餐桌上總有一道菜,那就是魚。
魚是古人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因此被視為吉祥物。春秋時期,孔丘得子時,有人送給他一對鯉魚作為禮物。孔子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情。甚至他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而孟子則把魚和熊掌視為最高貴的美食佳肴,并留下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文字,體現了當時魚的價值。到了唐代,由于“李”與“鯉”諧音,魚成了國魚,成了吉祥物。
當然,這些魚是由玉雕師雕刻在和田美玉上。他們用玉載魚,用魚寓理。講了一個又一個關于魚的歷史故事。他們還用玉石打造了最有權勢的魚——玉魚符。
玉魚符
程大昌《演繁露魚袋》中說:“《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只有太子才能用玉制的魚符,這是地位的象征。
另外,還有一條幸福魚——那條被楊貴妃口含納涼的玉魚,畢竟,它如此貼近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這條魚已經到了魚生頂峰~~~~
魚與“余”同音,故有年年有魚,年年有余,連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正因為如此,吉祥魚在玉雕中很常見。玉雕中的魚有很多種,包括鯉魚、鰱魚、鯰魚、鱖魚,當然還有金魚。
玉雕魚種類
鱖魚:鱖魚是玉雕中常見的魚類。因為“鱖”和“貴”是諧音,所以鱖魚大多用來表達富貴有余的意義。另外,因為在淡水魚中,鱖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只吃活魚,是水中的王者,所以鱖魚也象征著高貴和王者的風范。
鰱魚:鰱魚,又作白鰱,是我國養殖量較大的淡水魚類。鰱與連諧音,魚與余諧音,意為“連年有余”。它意味著有充足的糧食和豐富的生活。鰱魚是鯉魚型目的。游泳時,身體左右擺動。古人認為這叫“如魚得水”,佩戴和田玉鰱魚,寓意人生幸福,事業有成。
鯰魚:鯰魚可喻“長壽有魚”,長長的鯰魚諧音“長年”,有長壽大貴之意。鯰魚背黑腹白,黑白相間,代表陰陽、天地;它是陰陽的象征,寓意著扭轉乾坤和吉祥如意。此外,鯰魚還有另一種作用,即當鯰魚攪動時,可以激活小魚的求生能力,帶來生氣的氛圍。因此,鯰魚也寓意著活力和意志力。戴鯰魚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動力,使他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鯉魚:在明代,人們開始喜愛鯉魚。這可能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關。鯉魚又稱龍魚,民間認為鯉魚若能跳過龍門,就可以一舉變成龍。正因為如此,才有望子成龍。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見的是鯉魚。鯉魚在民間有吉祥的象征意義。過去人們認為鯉魚是一種有靈性的魚,是最受歡迎的吉祥物。鯉魚躍龍門的傳說使人們把望子成龍的期盼寄托在鯉魚身上。
金魚:起源于中國,又稱“金鯽魚”,是由鯽魚進化而來的觀賞魚。金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賞魚,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金魚的諧音是“金玉”,所以它有“金玉滿屋”這樣豐足而美麗的含義。此外,在中國古代,“金”常指女孩,“玉”常指男孩。玉雕作品中的金魚也帶有兒女滿堂、子嗣豐盈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玉雕魚寓意
魚躍龍門
魚化龍就是我們常說的“鯉魚躍龍門”。它來自民間傳說。據《辛亥三秦志》記載:“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當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說得就是,黃河的鯉魚可以在暮春逆流而上。如果他們能跨過龍門,他們就能成為一條真正的龍。
但成龍談何容易,不僅逆水而行,而且風起云涌,看似輕松一躍,卻也是數年的積累。所以后來,人們經常用魚化龍來形容運氣和晉升,如:
《封氏聞見記》中有“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琵琶記·南浦囑別》中也說“但愿得魚化龍,青云直上”。在玉雕中,魚化龍的一般形式是當雕刻改變形態時。鯉魚歷盡千辛萬苦,奮力渡龍門。這時,魚頭已經變成了龍頭,但門外還有它的半身,這就是魚的身體!只要整個過去了,它就會變成一條不朽的真龍。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多子多福
在浙東一代,就有這樣一種關于魚的婚俗。新媳婦從轎子里出來后,在地上撒了些銅錢。銅錢俗稱銅子。新媳婦撒的時候,換成了“鯉魚撒子”。據說鯉魚產卵多,這意味著它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和子孫滿堂。吃過魚的人都知道,雌性魚的肚子里有很多魚籽,這迎合了中國人對有很多孩子和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的傳統期待。魚的生存離不開水的自然想象,它也是魚與水之歡的情感表達,寄托著男女之間深厚的愛情、夫妻之間的恩愛、伉儷之間幸福美滿。
生活和諧
小魚生活在水中,無憂無慮,很少遇到障礙和挫折。當人們描述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時,會說他生活得“如魚得水”般。因此,玉雕魚也意味著一個和諧、順利的生活,沒有煩惱和憂愁。
連年有余,生活富足
許多玉雕把魚和蓮葉結合在一起。魚的諧音是“余”。蓮蓬多子,寓意富足。此外,蓮還有“連”的諧音。因此,魚寓意著連年有余、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