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石松寺。
伴兔編輯。
《旗山石松寺》史說:來到福州旗山萬佛寺的游客更需要了解一下藏在萬佛寺里的石松寺,它是萬佛寺的前身已有一千二百年歷史了。今解讀《石松寺》作者柳振土(見,翠旗文化"2017年創刊號~~旗山石松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閩侯縣南嶼鎮中溪村(旗山東麓的靈鳳山下),始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原名石松院(見宋淳熙《三山志》第34卷寺觀類:侯官縣)。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重建初名靈鳳寺。宋紹興四年(1134年),寺僧天石和尚于大雄寶殿東側的巖石上"破石植松"種下了三棵龍爪松,待到紹興十年(1140年),三棵龍爪松竟然奇跡般成活了,一時傳為佳話。
天石和尚遂在寺內立了一塊名叫"法真松"的詩碑,上寫:偃蓋覆巖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并附有跋文:紹興十年立住山老祖天石,石上植松三本一與寺門名實;二與山林為標致;三與一切人作陰涼,勿剪勿伐永蔭此山靈鳳寺也因此易名為石松寺。
初時石松寺規模宏大香火鼎盛,現因年久失修,勝況不再在文革期間又慘遭破壞,如今只剩下重修于明萬歷年間的大雄寶殿、靈鳳山摩崖石刻、宋代石槽、塔墓等文物。直至1999年雪峰寺廣霖方丈募緣予以修復,并以石松寺為基礎建起了旗山萬佛寺,石松寺也成了萬佛寺的一座殿宇。
山門上"旗山石松寺"的匾額也改成了"石松古殿。走進石松古殿迎面就是原來的大雄寶殿,現在已更名為"圓通寶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七住歇山頂,抬梁木質結構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殿中斗拱柱頭等采用的是宋代的榫卯連接構筑方法,在福州地區同期建筑中極為少。
據傳此風格在日本也曾風靡一時,不過時過境遷保存至今的寥寥無幾。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方水池,池子的邊緣立著那塊天石和尚題寫的詩碑,右側則是散落著的多段徑約1米的瓜楞柱殘段,若干題刻及一個長方形的石槽,甚至還有三尊無處安置的玉佛,也沐風櫛雨地倚靠在墻下,彰顯著石松寺曾經的輝煌與如今的無奈。
大雄寶殿的后天井有一個宋紹興年間的元寶形石槽,長2米寬1米高1.2米左右飾有花草鳥禽浮雕,正中間刻有石松寺僧徒訥從彼舍財。紹興甲寅年(即紹興四年1134年)立題刻,與天石和尚種植龍爪松的年份相同。
數百年來慕名到石松寺訪古,探勝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明宰相葉向高尚書曹學佺,太守林春詩人徐熥徐火勃,陳薦夫陳介夫鄧原岳王湛等等,并留下大量題詠詩篇。如曹學佺《游石松寺》詩曰:石與松俱好名之寺更幽到門山雨下面壁峽泉流,法馨隨清慮看臺自遠眸,此生無住著才得稱心游明林春澤《石松寺》詩:翠旗峰下叢林晚有客相攜眼倍明,天迥風高雙鳥逸江空木落萬山清,嵐光未縱煙霞老野興偷隨杖履輕,誰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
陳介夫《晚過石松寺》詩:看山不覺深掛杖入雙林,古意坐來淡秋云行處陰白蓮重結社芳草自知心,卻恐歸時路明朝不可尋。謝謝觀賞,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