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了漫長的歷史,至宋、明時期,萊州玉雕逐步脫離了摩崖造像的束縛,眾多的藝人依據當地材料花色、品種繁多的優勢,畢其才華,窮其智慧,相互借鑒,傳承發展,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創作題材上,都有了重要突破,創造了地域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20 世紀70 年代初,在海濱平原上的朱家村,發掘了南宋嘉定二年(1209 年)進義副尉焦俊之墓,出土萊州玉雕冥器數件。其中,有長頸梅瓶一只,高22.5 厘米,腹徑11.3 厘米,瓶口厚僅3 毫米。從瓶上的痕跡可以斷定其為機械車成,而雕刻藝人所用的刀具竟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反刃圓刀”,藝人的技藝之精湛令人驚嘆。
宋代萊石長頸瓶 現存于萊州市博物館
祿山南麓,明代大學士毛紀(1463—1545)墓出土了隨葬萊州玉雕品六十余件,城東南翟家大院明代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余件,除了人物、動物類作品,更多的是器物類。炊具器皿有鍋、碗、瓢、盆、水缸、酒壇,家具有桌、椅、條凳和碾、磨、臼,文房有筆、盂、硯,大凡生活中飲食起居所需要的器物幾乎一應俱全。甚至在建有照壁、門樓的四合房中,還配備了水井。更為神奇的是,安裝在房門上的門扇能轉動自如。
器物雖屬冥器,卻全部來源于當時的生活。冥器中以男女仆從為主題的人物雕像,造型生動,情態自然,刀法洗練、明快,刻畫準確到位,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宋、明時期是萊州玉雕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
明代毛紀墓出土的冥器 現存于萊州市博物館
宋振興先生藏品 宋代萊石雕刻 房子
明代毛紀墓出土的冥器 現存于萊州市博物館
宋振興先生藏品 明代機械制品雕刻 花瓶
歷經宋、明時期的發展與完善,由清代至民國時期,萊州玉雕已經發展成為題材廣泛、品種多樣、流派紛呈的,以陳設欣賞為主的高檔工藝品,生產和銷售都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市場也擴展到了國外。雕刻作坊時有增加,在古城萊州就有順泰、公易、吉來、魯東、增興等專營商號,在通往京都的驛路所穿越的西十里堡大街上,還出現了數十家萊州玉雕品專營店。店鋪與青島碼頭和京、津的大商號聯手,將萊州玉雕銷往世界各地。藝人們父子相沿,將手藝師徒相傳,名師與高徒輩出,雕琢了一批優秀的傳世作品,人見人愛的《八鏟猴》就誕生在這個歷史時期。所謂《八鏟猴》,方不盈寸,雕刻藝人僅寥寥數刀就使猴頭猴腦畢現,猴精猴神煥然。作品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是萊州玉雕的傳統標志性作品之一。
出土滑石比干像
明代毛紀墓出土人物雕像 現存于萊州市博物館
毛興章先生藏品 民國時期萊石雕件《缸子猴》
毛興章先生藏品 出土萊石石獅雕件
毛興章先生藏品 民國時期萊石小雕件
萊石雕件《三排猴》
萊石經典作品《八鏟猴》
*選自《萊州玉雕 》
《萊州玉雕》
王石麟 王哲達/編著
定價:119.00元
出版時間:2019年2月
山東友誼出版社
山東友誼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