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開播后廣受好評,“讓國寶活起來”的人文精神透過熒屏直抵人心。該節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生動的文物故事及所承載的人文情懷,掀起一股“歷史文物熱”。因此本文精選了各省區最有代表性的國寶(根據出土地方),讓網友大飽眼福。
北京:《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是中國古代風俗畫的代表,反映了北宋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開封的繁榮盛況。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當然北京還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等亦是極具象征性的國寶。
清明上河圖(局部)
天津:雪景寒林圖
北宋時期,除了風俗畫興起以外,受理學影響的山水畫也興起了。而范寬無疑是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范寬的代表作為《雪景寒林圖》。此畫顯示出一種“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氣勢。氣韻生動,運墨深厚,運筆雄強,意境悠遠,實在是山水畫曠古絕作。
河北: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河南: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
山西: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圓睛凝視,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只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此外,還有姜子牙神器--龍形觥、趙卿鳥尊、象牙“蘿卜白菜”亦是山西的極具象征性的國寶。
晉侯鳥尊
山東:《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
1972年同時出土于銀雀山漢墓,失傳了1700多年。也解開了歷史上關于到底有沒有孫子和孫臏,有沒有他們寫的書這一千古之謎,被列入“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又評為“中國20世紀(100年)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陜西: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貴族生前的附屬品,貴族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兵馬俑
甘肅: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馬踏飛燕
寧夏:鎏金銅牛
青銅鑄造,中空,外表通體鎏金。牛屈肢而臥,雙眸遠眺,四肢有力,體態健壯,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造型逼真,個體碩大。該銅牛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于一體,真實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金屬工藝品的杰出代表。
鎏金銅牛
遼寧:紅山文化玉豬龍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紅山等地發現的玉器。玉豬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鉆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系繩佩掛。紅山文化后期,是遼西地區空前絕后的玉器繁榮時期,在玉器的器型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飛躍性的進展。遼寧建平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吉林:渤海金帶銙
渤海國是東北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政權之一。歷史上,渤海國長期以來都和唐王朝保持著朝貢關系,唐王朝君主也會賞賜給渤海國君臣一些物品。這條帶銙是在1971年出土于延邊和龍市,據專家推測,它很可能是唐中央政府賜予渤海地方官吏的禮品。
黑龍江:銅坐龍
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種文化的融合和發展。這尊金代銅坐龍是黑龍江省省內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現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黑龍江省博物館是唯一一家具有該文物知識產權和國家注冊登記資格的單位。
安徽:楚大鼎
楚大鼎的體積在全國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云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楚大鼎
江蘇: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
浙江:良渚玉琮
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良渚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絕倫的紋飾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及巨大的藝術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開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
江西:乳釘紋虎耳方形青銅鼎
商乳丁紋虎耳方形青銅大鼎,1989年在新干縣大洋洲出土,現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鼎體呈長方斗形,沿立雙耳,耳上各伏一虎。此鼎高大宏偉,形狀特別,壁薄規整,紋路清晰,分鑄和渾鑄融為一體,鑄造工藝精湛完美,耳上伏虎具有濃重的江西地方青銅文化特色。
上海:王羲之上虞帖
王羲之上虞帖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書法史上稱為“書圣”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札,名為“上虞帖”。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湖北: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湖南: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四羊方尊
四川:青銅大立人人像
青銅立人像的雙手極為夸張,呈抱握狀。他代表的是古蜀王兼巫師一類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時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的象征。它是中國,也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為宏偉壯觀的青銅立人雕像,被譽為“銅像之王”。
云南: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于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重慶:青銅鳥形尊
整體呈鳥形,具有大雁頭、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長28厘米、寬16.8厘米、高29厘米。造難度極高。出土于巴人的貴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審美情趣,工藝水平和鑄造技術難得的藝術精品。該文物目前陳列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遠古巴渝”展廳。
青銅鳥形尊
貴州:東漢銅馬車
東漢銅車馬于1975年在貴州興義東漢墓出土,現珍藏于貴州博物館。原物為一車一馬,青銅鑄造,總長1.12米,通高0.88米。貴州東漢銅車馬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貴州悠久的歷史淵源。
東漢銅車馬
廣東:信宜銅盉
信宜銅盉于1974年出土于廣東省信宜縣。眾所周知,廣東地區雨水是非常多的,而青銅制品因為潮濕是及其容易被腐蝕的;不得不說,在廣東地區能出土一件3500年前的周代青銅器是一個奇跡。這也就是信宜銅盉為何能在廣東博物館充當第一鎮館之寶的重要原因。
信宜銅盉
廣西:翔鷺紋銅鼓
西漢翔鷺紋銅鼓此展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劃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現收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翔鷺紋銅鼓
福建:云紋青銅大鐃
云紋青銅大鐃通高77.8厘米,銑間56.6厘米,重100.35千克。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厘米,高2厘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云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范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
云紋青銅大鐃
臺灣: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此外,翠玉白菜、肉形石、汝窯瓷器、富春山居圖等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海南:越王亓北古劍
越王亓北古劍,又稱“盲姑”劍、“不壽”劍,系越王勾踐之孫王不壽的自用劍,是戰國時期所鑄劍的珍品,距今已有2400年的歷史。目前發現存世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館的這柄最為完整,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品相極佳。
內蒙古:匈奴王冠
1972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戰國墓葬中出土。是一套由黃金制成的冠飾,重1394克,由上部的鷹形冠飾和下部的冠帶兩部分組成。該金冠的佩戴者,可能是某一代白羊王或林胡王。
青海省: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
西藏:鎏金銅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是五方佛之一,代表毗盧遮那佛之“成所作智”,也代表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事業。佛像整體造型優美別致,工藝精美絕倫,是一件典型的西藏本地丹薩提風格佛像。
鎏金銅不空成就佛
新疆: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他們的圖像往往被懸掛在墓葬的頂部1960年從吐魯番市境內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絹畫。畫面上,伏羲在右,手持矩。女媧在左,手持規。伏羲女媧上身相擁,以紅彩勾勒或涂繪的衣服,衣袖飛揚,下身蛇尾相交。伏羲女媧的頭頂,用紅墨線勾繪著日月星辰。
(北斗維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