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藏逾千塊奇石 憑市場撿漏成就高收益
新華網2008.04.1516:49
新華網廣州4月15日電(劉艷艷) 走進奇石愛好者方軍的家里,雅號“博雅軒”的廳堂里1500多塊大小、形態、材質各異的石頭令人眼花繚亂,大到需要多人抬的巨石,小到指甲蓋一般的掌中把玩石,還有孔雀石、礦物晶體石、菊花石、黃石玉等色澤絢麗的石頭,如同一座奇石大觀園,讓人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也對藏家的熱情心生佩服。“石不能言最可貴,這是我喜歡石頭的原因。”方軍說,雖然曾經在市場上撿漏成就過不少高收益的買賣,但他目前只能算一個石頭玩家,而且他還想在將來開一個自己的奇石博物館,以石會友。
5元石頭帶來600%利潤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喜歡上石頭,其實很簡單。”方軍介紹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閑雅之家,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盆景藝術家”,因為天天跟花鳥魚蟲、根石盆景接觸,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受教。“我當時只是父親的小尾巴,不過我稍大一些后,父親便會刻意問我對一些看到的作品的看法,并且有時收購或置換石頭時讓我去參與挑選,也就是那時我對石頭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自己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是父親友人贈送的一塊小雨花石,像只剛孵出的雞雛,在1998年時曾有人出價500元也沒舍得賣。
雖然現在奇石的經濟價值被發現后,一塊石頭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有的奇石掛著上億元的價格標簽,讓人望而卻步,但在十多年前收藏石頭似乎是“犯傻”。“記得最初收藏石頭時,鄰居們都不理解,甚至覺得這家人有點傻,隔三差五的雇車雇人往家里搬石頭,有時候還車前走人后推。滿山的石頭多了去了,賣不了錢,還花錢瞎折騰。”方軍說這些石頭后來帶來的利益卻又引來了大家的羨慕。
幾年前,方軍曾在地攤上撿了塊5元的小石頭,拿回家沒多久就被人花300元買走,不賣人家還不答應,成就了筆利潤600%的“買賣”;他收藏過的一枚拳頭大小的紅硅方解石,當初不過5000元買進,幾經轉手賣到美國價格已是幾萬美元;一塊幾年前花費不多的“菊花臺”茶案石,一間茶樓曾出價18萬,但他還不想考慮。還有廣西紅河水里的大化石,最初一天5塊、10塊的工錢就能拉走一卡車,而如今顏色好的大化石在打撈船上當場就要30萬元,他的藏品中大化石系列也身價不菲了,收藏石頭帶給他的現實“經濟效應”證明了他當初的“傻氣”相當值得。
四個竅門藏真石
“收藏的最高境界應是‘過我眼,即我有’,目前市場已過多放大了財富效應,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幾百幾千還輸得起,幾十萬買塊‘有名無實’的石頭,那就是搬石頭砸自己腳了。”方軍表示,收藏奇石作為一門高雅藝術,除了講究修身養性,還有一些購買過程中的實操小竅門。
首先是識別假貨。比如常見的有著虎、豹、龍、蛇等的畫面石開價幾千元,但可以還到幾百元的,基本上是假貨。這種畫面石一般是用石粉高溫壓鑄而成。“大自然造物,不敢說沒有這類畫面石存在,但是絕少,在流通市場上更不會賣出‘蘿卜價’。”方軍說,這種現象在寶石、玉石類收藏中更嚴重,有時不是眼力所及,所以需要特別謹慎,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其次要保證原石。有的石商為刻意求造型或表面圓潤,用鉆孔打磨等方式進行雕琢修飾,無疑破壞了原始原生態石頭的本質,所以要避免購買“半人造”產物。不過有些石種應除外,如恩施菊花石需要適度打磨才能顯示其花色,還有些石種表面也需要去掉松動的雜質或過酸處理,這個比較能接受。
還要適度還價。方軍介紹說,奇石價值是一個模糊的體系,主要有石農價、石商價、藏家價,還有市場價、友情價、鐘情價、撿漏價和大頭價,這都有可能是同一塊奇石的價格。判斷奇石價值,常常會讓收藏者困惑,不過標價藏品基本上都會超過其實際價格,所以收藏者要注意還價。
此外,按圖索驥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藏家應盡量購買市場上流通的四大名石,如太湖石、靈璧石、英石、昆石,還有雨花石等,目前它們的價格還沒有大化石、彩陶石、摩爾石、來賓石等新石種高,但在國際市場上,拍賣會只認中國四大名石,何況傳統名石經過了幾千年的考驗,將來價格還會回到它應有的高度,暫居低位的四大名石非常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