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6月,驅車150公里,來到白龍江上游,找到一處淺灘處,便開始尋覓美石。
能否碰巧撿到奇石,這完全是概率事件,當下撿奇石,尤其是好點的石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開始發現它,它只有一點皮殼裸露在沙土之外,就是這一點老熟皮吸引了我的探索欲望。
這天也非常不湊巧,沒帶撬棍類大工具,圖輕裝,只帶了一把平口螺絲刀。
整整用螺絲刀刨出了一個石頭坑,才把這家伙給挖出來,特別是這個地方的地質。
沙泥伴著碎石,不像純沙層有個硬木棍就挖得動,這玩意碎石多了挖起來很費勁。
費了20分鐘左右,才把它給挖出坑來,抱到河邊清洗了一下,皮殼色澤不錯。
這也是石英質石的特點吧,尤其是皮色非常棒,輕輕的用螺絲刀褪去它身上的碎石和泥土。
回來仔細觀賞,根據皮色形,很像一塊石頭桃形,特別是這種黃紅熟皮殼。
用粗細毛刷,清理掉石皮每處溝紋里藏匿的淤泥,整個石頭更加清爽整潔。
奇石的鑒賞五要素,這類只占質色形三點,而它的畫面感在于整體的象形畫面。
石質尤其是石英巖質,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當然它的玉化度還達不到玉石標準。
站在綜合資源角度,初步估值千元以內,也就沒有必要去配什么高端的底座。
當然如果配一個千元底座,那么成品結合它的壽桃文化價值,應估值在5000元左右。
為什么能評估到5000元,主要依據綜合石頭表現和主題文化價值以及廳堂石的價值定位。
石頭質地本身不值錢,鮮明的主題文化內涵,給它的價值增添了不少溢價。
自古壽桃文化根植于中華祝壽習俗與神話傳說里,供桃與貢桃都符合廳堂石文化。
王母蟠桃宴、孫臏獻母壽桃的故事,賦予桃子“延年益壽”的象征,使其成為華夏千年的吉祥物。
當一塊石頭天然的形成桃形,本質上其價值已經超越物質本身,屬于文化屬性價值認知。
也有可能,在它的石與壽的價值屬性中,不斷放大,喜歡的人它也可以是無價供石。
當然,你遇到不喜歡石頭的人,這與鑒賞理論的價值一毛錢關系沒有,就是石頭。
當下奇石幾乎因為天價屬性,有些完美卻無法有效流通,合理的價值取向是關鍵。
假如,這塊石頭以原石500元的壽桃廳堂供石售價,除了業內外,不知是否會有文化取向流通。
一般能供奉石頭壽桃的人群體,我想大概都會把供石文化看得比物質高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