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獸首銅像是清朝乾隆年間鑄造,由宮廷西洋畫師意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法國人蔣友仁監修,宮廷匠師制作。生肖銅像身軀為石雕穿著袍服的造型,頭部為寫實風格造型,鑄工精細,具有報時功能。鑄造獸首所選用的材料為當時清廷精煉的紅銅,外表色澤深沉、內蘊精光,歷經百年而不銹蝕,堪稱一絕。此外,銅像表面還以精細的鏨工刻劃,十分細膩,有著極高的工藝水準。截止2019年11月13日,已有7座獸首正式回歸我國。詳細
2.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國寶級文物、著名鑄銅雕塑,是東漢時期雕塑藝術和鑄銅工藝融為一體的杰出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馬踏飛燕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顯示了一種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馬踏飛燕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詳細
3.錢王射潮
2008年10月,巨型雕塑《錢王射潮》作為杭州城市精神地標,被安置在濱江公園錢塘江畔。作為全國著名的鑄銅雕塑作品,《錢王射潮》雄偉渾厚,氣勢磅礴。身著盔甲的錢王身邊萬箭齊發,箭頭直指怒潮。它從構思設計到制作完畢,歷時2年,傾注了創作團隊600多人的心血。雕塑高29.6米,寬48米,厚15米,全部采用性能優良的錫青銅鑄造而成,總重量達300余噸。
4.銅車馬儀仗俑隊
這是1969年9月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99件鑄造精致的銅車馬儀仗俑,是迄今發現的數量最多、陣容和氣勢最雄偉的漢代銅車馬儀仗隊,顯示出了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是著名金屬雕塑作品,現存于甘肅省博物館。銅車馬儀仗隊中的俑、車、馬等成員大多為范模鑄造,設計內容十分繁多,鑄造工藝非常復雜。僅其中的銅馬就各有形態,栩栩如生。詳細
5.開荒牛
深圳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設立之初的3萬多人口,發展成為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以世界驚嘆的發展速度創造了城市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雕塑家潘鶴以開拓進取的深圳精神為題,創作了鑄銅雕塑作品《開荒牛》。這頭牛既有北方黃牛的力量感,又融合了牦牛的造型,暗合了深圳這個移民城市包容的精神氣質。詳細
6.天祝青銅牦牛
1972年6月,甘肅出土了這件青銅牦牛,其鑄工精美,造型強壯有力,雄性特征十分明顯,1990年被甘肅省博物館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我國青銅雕塑史上卓絕千古的作品。從鑄造藝術和冶煉技巧來看,如此碩大而宏重的牦牛青銅器,從塑模、翻范、合范到澆鑄的整個鑄造過程都十分繁復嚴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對熔煉及其火候、合金比例、澆鑄時間等每道工序的掌握,都必須要求非常嚴謹而準確,技術性極強。詳細
7.永樂款銅鎏金觀音像
青海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目前我國所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是永樂宮廷造像藝術的代表作。青海省博物館官網介紹說:佛像姿態呈“S”形,飾物繁瑣華麗,通體工藝制作精細,總的風格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佛像雙腳前蓮座鏨刻有“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漢藏文字歀;作為永樂、宣德時期宮廷鑄像,是明代金銅造像的典范。
8.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靈山大佛是無錫的城市標志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大佛鑄銅約725噸,銅板面積達9千多平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靈山大佛能抵御14級臺風和8級地震。詳細
9.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紫荊花是香港的區徽、區旗。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時,中央政府便以紫荊花為主題創作了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并贈送香港。這尊雕塑的長、寬、高均為6米,采用青銅鑄造,還在表面覆蓋了一層意大利金箔。《永遠盛開的紫荊花》現被安放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前,面對大海,這個廣場也被命名為金紫荊廣場。詳細
10.艱苦歲月
《艱苦歲月》是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代表銅像雕塑作品之一,也是紅軍題材美術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新中國雕塑史上,在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范圍內,《艱苦歲月》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該作品的原型是在海南島母瑞山艱苦斗爭歲月中的瓊崖紅軍。作品原件現收藏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已成為各類中小學美術欣賞教材的必收錄作品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