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收藏及鑒賞奇石的傳統由來以久,號稱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靈璧石,古往今來,不知令多少文人騷客,達官貴人為之癡迷,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了解一下靈璧石文化發展的歷史,對于提高我們的靈璧石鑒賞水平是很有意義的。
靈璧石因產在安徽省靈璧縣而得名。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徐州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另據《枸櫞篇》載“泗水之濱多美石”;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得之后,即譴使者“以幣求之”,分給“諸廟以為磬”,這里的泗濱美石,就是人們所稱的靈璧石。
此后一段歷史時期,直至唐以前的墨人騷客,官宦達貴,在文獻中對靈璧石提及的甚少,但作為一種石文化現象,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春秋時代《闋子》里曾記述了“宋之與人”因收藏奇石而遭人嘲笑的故事,秦漢直至南北朝時期,有關賞石的記載多限于皇家宮苑和貴族園林,被后人尊奉為賞石袒石陶淵明醉臥的‘醒石’,但并沒有確指是哪一石種,所以說,靈璧石同其它奇石一樣,在這個時期,人們賞玩還處于“朦朧期”。
唐代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文人騷客,詩酒風流。他們將奇石引向民間,引進書房客廳,以玩石為時尚,面對奇石,待興勃發。靈璧石堅貞鏗介,不亢不卑,且峰巒洞壑,巖釉奇巧,清潤奇秀,色彩艷麗,自然引起他們的共鳴與喜好,一些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都是靈璧奇石的愛好者。白居易在今宿州毓村東林草堂居住,常徜徉于靈璧山水之間,將奇形怪狀的靈璧石置于中庭,支琴貯酒,傲嘯觴詠,如對上賓,白居易還在總結玩石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愛石十德”,比較全面的概括玩石的文化意趣,為賞石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是靈璧石文化的繁榮期,而開“癡迷型”賞石風氣之先的,則是這一時代那位多愁善感,極富藝術家氣質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祖籍徐州,繼承文志,置硯務官開發靈璧研山和皖南歙硯,自此靈璧石開始名揚四海,是時,李煜藏一方研山(中有墨池的奇石),為稀世之寶。據“靈璧石考》記載,這方研山徑逾尺,共36峰,各有其名,峰洞相連錯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龍池,天雨津潤,滴水少許于池內,經久不燥。后這方研山幾易其主,成為藏石史上的一段佳話。
宋代出現了蘇軾,米芾這兩個中國賞石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大藝術家。
蘇軾任徐州太守期間,酷愛靈璧石,曾數次到靈璧縣覓石請供,他賞石,玩石的性格就和他的性格一樣豁達,磊落,為的換取一方“麋鹿宛頸石”,他潑墨作《丑石風竹圖》貽之主人。靈璧張氏蘭皋園一石甚奇,稱小蓬萊,他索取后題其上曰“東坡居士最中觀之灑然而醒”對其珍愛有加。他調離徐州外駐,他還專程到靈璧拜訪張氏花園主人,應張氏之邀,寫了一篇《靈璧張氏園亭記》,留給后世。一次他偶得一石高興至極,竟喝的酩酊大醉,懷抱奇石躺在云龍山北麓一塊巨石上呼呼大睡,半夜酒醒看滿天星斗,亂石縱橫,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了 “中走上黃茅崗,滿崗亂石如群羊,崗頭醉倒石作床”的千古詩句,也因此這塊石頭叫做“東坡臥床”,古人今人來臥床前登石憑吊,不乏題詩作畫者,如同來石一樣,成為千古佳話。
如果說蘇東坡在賞石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實踐,那么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則在蓄石,賞石的過程中常常獲得書畫創作的靈感,又將自己的書畫創作理論用于品石,提出了“皺、瘦、漏、透”的四原則,此四原則至今仍為當今評價靈璧石的基本原則,為賞石理論的完善作出了貢獻,至于“米芾神石”的故事,對后世賞石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的。
南宋文學家葉夢得也是位石癖,他在《石林記》里寫到:“好石良是一癖,古今文士,每見于詩詠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余紹興間春官下第歸,道靈璧縣,世以為出奇石。時臥病舟中,聞茶市多而求售,得其一,價八百,取之以歸。探所有七百金,假之同舍,而不覺病頓愈,夜抱之以眠。知余之好石,不特其言。自行其壑,刳剔巖澗,馬藏于土中者,愈得愈奇,今巖洞殆十余處,而奇石林立左右,不可以數計,心猶愛之不已。”這位老先生對靈璧石癡迷到如此程度,得一石,競抱之睡覺,高興得連病也好了,他的“每見于詩詠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和“心猶愛之不已”的感慨,正說明了他癡迷到石人合一,人石相融,能與石“溝通“,視石誹石,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正是靈璧石無窮魅力之所在。
說到靈璧石的發展史,不能不提到宋徽宗閻殃氏的《花石綱》。從公元1051年宋仁宗到靈璧縣(時虹縣)采靈璧磬石征集古樂譜,到宋徽宗在開封平地建“艮岳”,期間上百年間,征用了大量的靈璧石。“艮岳”中以靈璧石為幾十座,其中最有名的一方靈璧石,體積龐大,被賜名為“慶云萬態奇峰”,還有“金鏊玉宅”,“望云龍座”等。傳說一方靈璧奇石,高二十余尺,舟載至開封后,破城墻而入,千夫抬至不動,徽宗說;“此石乃神物也。”乃以金帶披掛石上,方才移至苑中。至今徐州博物館乾隆行宮還藏一方花石綱遺石。
在石文化昌盛時代,還出現了《云林石譜》這樣經典性的賞石專著。《云林石譜》匯載石品一百十六種,靈璧石被列為第一品,贊稱言寶石為石玩之最,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石”(清乾學語)的基礎。宋未,又有《宣和石譜》問世。由于帝王及士大夫的定場與收藏,靈璧石譽滿天下。
明清是我國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時期,其表現為,一是品石專著層出不窮,賞石理論更加完善,嚴密。二是收藏奇石已不在是士大夫的專利,一些將校士兵,販夫走卒,農夫工匠,也走進了這個高雅的行列。
明朝最有名的藏石家當推人稱米太仆的米萬鐘,乃米芾之后裔。他所藏靈璧石,無不奇巧殊絕,各具刑勝。他心清欲淡,獨嗜奇石成癖,宦游四方,袍袖所積,唯石而已。其中一方狀若飛云欲墮,后刻有“泗濱浮玉”四篆字。又有一方靈璧石,已流傳了數百年,其珍無比,老太仆請大畫家吳文仲作畫,請大名士董其昌作“跋“,對其珍愛有加。
清代的愛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道路都極為坎坷,于是在奇石上寄托了無限的情思。人說《聊齋志異》寄托了蒲松齡的“孤憤”,其實在奇石身上,何嘗不是如此。《石清虛》一文,就是蒲翁愛石如命的自我寫照,故事中的順天人刑云飛“好石,見佳不惜重直(值)” 。一次,他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配以檀趺,供諸書案,以命相許。可卻屢之為豪強奪。刑云飛矢志不移,直至欲以性命殉石。蒲松齡把石、人、神融為一體,真是一曲絕妙的石文化樂章。曾被蒲松齡珍藏的一方歷史名石“海岳石”現珍藏在蒲松齡紀念館內,此靈璧石被列為國家珍貴文物。
明清時期,賞石理論更趨于完善。曹昭《格古要論》,對靈璧石作了中肯的評論。《素園石譜》,《靈璧石考》等都對靈璧石給予極高的評價。“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更是完善了宋人的賞石觀,在“瘦、透、皺、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丑石觀”。
明清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不僅收藏靈璧石,還以齋館中懸掛靈璧石制品“編磬”和工藝品為雅事。風流皇帝乾隆下江南,不僅題寫了“天下第一名石”,還把江南不少名石運到北京,故宮御花園和中山公園社稷壇中的假山中,都有靈璧石,園中刻有乾隆題寫的“繪月”,刻有“青蓮朵”的,也是靈璧石。
到了近當代,把玩和收藏靈璧石的名家也是層出不窮,但研究靈璧石方面,未有多少突破。四十年化后,奇石文化中斷了幾十年之久,其間原因非三言兩語能道清。
20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中華大地,一度被冷落了的靈璧石又重新開始浮出水面。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開始到靈璧石產地“尋寶”。靈璧產地的農民更把采掘靈璧石作為一個致富途經。靈璧石特有的魅力一旦被抹去身上的浮塵,必定會發出璀璨的光輝。1991年,中國寶石協會在北京召開了觀賞石籌備委員會,之后各協會紛紛成立,國家園林部門也以奇石為重點舉辦每兩年一屆由政府承辦的奇石展,開拓了奇石市場的長河,靈璧石在此行列中成為各地石館的必備藏品,90年代中期是靈璧石走向市場的輝煌之日,洶涌而來的經濟大潮,使得已臻溫飽的普通百姓也開始有興玩石。靈璧石的主要產地漁溝鎮奇石市場有大小石館300多家。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本身就有濃郁的文化,又緊鄰靈璧石產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優厚的經濟實力,使成批量的靈璧石上品涌入徐州。位于徐州風景秀麗的云龍湖旅游勝地的徐州靈璧石館,被中國收藏家協會列為我國十大優秀藏石館之首。相當數量的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及企業集團的老總們,以收藏靈璧石珍品為雅好。一些人還在廣州,煙臺等地開起了石館,更有一些儒商,往來穿梭于靈璧石產地與全國各大城市之間,把成千上萬噸的靈璧石輸送出去,為靈璧石的開發做出了貢獻。1999年,王晨先生自籌資金辦走了“徐州奇石網站“,匯存了靈璧石精品,正以暫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無可否認,直到如今,文化素養深厚的人們為藏石隊伍的核心。他們坐擁石城的同時,亦坐擁書城,這才使得當今的奇石隊伍文化氣息十分濃郁。即使在石友們的交易中,商品似乎也慢慢被書香氣息所掩蓋。在奇石文化高檔次層而和圈子的輻射下藏石隊伍受到了提攜和指導,這其間,出現了一批愛石如癡,賞石眼慧,藏石,富,論石精英的藏石家。
在靈璧石熱中,各種石玩書籍與畫冊相繼出版。1996年《中國石玩石譜》中,列舉靈璧石28大類198品石,并作了分類列譜的嘗試。2000年9月,張訓彩先生所著的中國第一部關于靈璧石的專著《中國靈璧奇石》一書出版。2002年2月由徐州市石文化研究會,總編輯王文正先生編著的《中國靈璧石譜》一書出版。這些賞石專著的不斷問世,說明了靈璧石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標志著靈璧石文化的中興。
近年來,靈璧石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靈璧石越來越引起中外藏石界的矚目。然而,物極必反,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濫采現象嚴重,在很大程度上上破壞和浪費了靈璧石資源。二是一些功利主義者為了從中牟利,煞費苦心地“巧”施伎倆,大掄斧鑿,蒙騙世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靈璧石的清譽。也有煞有介事者小題大做,借靈璧石之小庇,以庇蓋全,以點代面,詆毀靈璧石之美譽。這些,已引起了當地政府及有識之士的充分關注。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聲如玉”,拭目未來,我們相信:風流數千年的靈璧奇石,沐浴著春風在歷史的長河里必將更加璀璨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