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無論是廣西柳州還是廣東、上海的觀賞石市場,目前都在一次前所未有的市場調整中舉步維艱。置身其中的藏家與石商親眼目睹他們曾經無比熟悉的市場門庭冷落,石頭滯銷,交易困難,難道中國觀賞石就此發出退潮信號了嗎?
資源枯竭無法回避
今年春節,廣西南寧觀賞石界迎來了自己的一條長達1.8公里的奇石盆景市場,然而在開街的喧囂之后,并沒有像主辦方期待的那樣紅火起來,反而很快變得沉寂。一些慕名而至的石友把在這里拍到的照片放到了網上,結果觀者提出問題:生意是不是不好,老板怎么打起了瞌睡?
生意不好,老板無奈,這樣的感觸是如今觀賞石領域中最能激起共鳴的話題。而造成生意困境的首要原因,業內將其歸結為資源枯竭。
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中國觀賞石有著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觀賞石經歷了從最初的個人愛好、收藏到商業開發的進程。廣西等地的水沖石系列,新疆、內蒙古等地的戈壁石,包括傳統的靈璧石、太湖石等眾多石種在這一進程中被發掘出來,但是,隨著市場意識的覺醒,一方面出現了中國觀賞石品種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面,石商與石農竭澤而漁的開采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大化石告罄,三江石告罄,彩陶石告罄,黃河石告罄,金海石告罄,雨花石告罄,紅河石告罄……這是一串長長的可以涵蓋我國各主要觀賞石種的名單。靈璧石有著千年的開發歷史,其傳統產區靈璧縣包括有74座山,8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從上世紀90年代至2002年,總共約采挖50萬塊石頭,而近幾年來,每年都要采挖10萬塊。面對如此的采掘速度,以儲量巨大著稱的靈璧石同樣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
盡管表面上看,觀賞石開發有利于當地特色資源產業的形成,但各地政府也很快認識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因此,全國各地一個個關于觀賞石限采的政策陸續出臺了。其中靈璧石的資源開發還以立法的方式出現。
限采使本就短缺的觀賞石更加貨源緊張。好的精品石因此價格奇高。廣西東方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長馬鴻斌先生認為,在自然界很多石種資源面臨枯竭,而新石種開發尚未補充的情況下,觀賞石市場交易逐漸走向萎縮不可避免。
北京賞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奇石收藏家徐忠根則認為,觀賞石市場供需的不平衡導致觀賞石市場陷入一種非理性之中——石商認為奇貨可居,一車車高價購進石頭,互相倒手,層層加碼,真正的觀賞石收藏者面對高價只有望石興嘆。
徐忠根說:“目前觀賞石市場是所有石種價格大幅飆升,2000年左右,一塊形、質、色、紋都符合藏家要求的中等體量的大化石用2千元到3千元即可買到,現在同樣一塊石頭,價格上漲了10倍到20倍,沒有3萬5萬的,不可能買下來,這還只是一般的觀賞石。特殊的精品石可以漲到100倍。這個交易價格背離了其價值本身。”
市場走向分化
盡管面臨資源枯竭,但是全國觀賞石的交易活動仍在繼續,只不過市場分化跡象明顯,未來市場格局也正在形成。
據稱,如今以展銷為主的觀賞石展覽數量幾乎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石商們根據不同地區石展的時間劃定自己的展出路線,周游全國。但是業內專家指出,頻繁的巡回展覽并不意味著銷售樂觀。恰恰相反,由于精品石銷售的特點決定了石商的展覽一般不會拿出精品石,石展中大多數石頭質量普通,而價格不菲,因此多見的情況是一次次參加展覽,又一次次空手而回。越是空手而回,就越是要參加展覽……石展并不能解決觀賞石遇到的市場問題。
展覽的空手而回與觀賞石市場的“飽和”密切相關。在觀賞石市場初期,藏家往往會大量購進低端的石頭,但是,多年以來的積累使得藏家手頭的石頭達到一定數量之后,就開始追求高端,淘汰低端。市場上低端的石頭,包括淘汰下來的石頭流通越來越難。因此,觀賞石市場中“飽和”首先是低端的“飽和”。
柳州市賞石協會副秘書長黃位平先生分析說:“柳州是中國觀賞石市場的晴雨表。現在的柳州,交易更集中在一些‘大戶’手中——他們手中握有更好的石頭,中小石館缺少精品石,交易較少,一些石館今年可能至今都沒有開張。而‘大戶’春節期間的交易額可能超過幾百萬。到了這個階段,無論是市場,還是藏家,都發生了分化,玩精品的一定是有實力的藏家。很多精品的成交一筆就是幾十萬,一口氣吃進一兩百萬也不新鮮。一般的石館很難有這樣的交易,有些成交可能都是藏家私下進行的,也不表現在市場中。春節前,柳州搞了一個奇石交易會,只有兩天時間,非常倉促,規模也小,但仍成交幾百萬元。大家瞄準的就是精品石。”
按照黃位平的看法,柳州市場近兩年確實出現了調整,但并非可以簡單概括為趨冷。與前幾年的活躍相比,如今的藏家已轉入理智期。一方面,藏家眼界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精品石價格扶搖直上,精品石的曲高和寡與大量普通石的無人問津就成為目前市場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一些地區的觀賞石交易也有較好的表現。
2006年10月18日至24日,為期一周的中國徐州·宿州第二屆靈璧石文化節在宿州舉行。在政府的支持下,本次文化節最終展出觀賞石1800余塊,基本涵蓋全國各主要觀賞石種。預先準備的500個交易攤位最終達到了1100多個,一天的交易額上千萬元。
宿州市賞石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鞏杰先生介紹說,第一屆靈璧石文化節是2004年在宿州市靈璧縣舉行的。當年文化節開過之后,石價隨即翻了一番,而去年第二屆文化節之后,石價又整體上浮30%至50%。好的精品石更是價格一路攀升,幅度大大超過一般性觀賞石。據稱,本次文化節政府拿出了1000萬元的資金,而最終通過文化節直接、間接引資72億元,其中一部分投資瞄準的就是靈璧石。今年3月,宿州市內開設了第一家容納幾十戶商鋪的觀賞石市場,每天都有七八十車石頭運往這里。由于市場的規模無法滿足需要,一個更大規模的市場以及觀賞石博物館的計劃已提上了日程。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有著10年觀賞石開館歷史的賈精一先生也更加看好市場中積極的信號。他認為:“前兩年,商人高津龍在柳州投資了3000多萬元到觀賞石領域,大家覺得很轟動,而且這3000萬元對于觀賞石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放在現在,3000萬元算什么?眼下,企業家柴寶成在天津用3到5億元投資觀賞石,據說總投資將會達到20億元。企業家都很精明,他們已經看明白觀賞石市場存在的商業機會。做什么投資都有個時機問題,比如前兩年投資房地產、珠寶、翡翠絕對是好機會,現在你再進這些領域就會有人勸你時機不對,用時機來衡量觀賞石市場,現在進入稱得上恰逢其時。”
觀賞石期待文化崛起
從宏觀看,種種對于觀賞石的樂觀估計事出有因,比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室空間的增大,文化需求的升級等,都為觀賞石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進入觀賞石也是事實。然而,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能籠統地以外部環境的好壞作為衡量市場發展的依據。一個市場能否健康持續的發展,取決于市場的基本架構。架構合理,發展就會健康迅速,架構不合理,那么就會在發展中遇到問題。
馬鴻斌認為,中國觀賞石市場如果按照產業鏈來劃分,可以分為三個市場,即上游、低端的一級市場,主要為鄉、鎮、縣產地石商與石農銷售;中游、中端的二級市場,主要由縣、市石商及部分藏家銷售;上游、高端的三級市場,主要由藏家銷售。在三個級別的市場當中,一級市場遇到了石種資源正在枯竭的問題。二級市場總體表現處于低迷狀態,經營者中多數人持平,少數人賺錢。二級市場是目前觀賞石的“主戰場”。觀賞石三級市場應由藏家進行銷售,但由于主流藝術品拍賣市場尚未接納觀賞石,目前三級市場尚未形成。
此外,由于當代中國賞石文化復興僅僅20年左右,賞石文化知識普及面很窄,很多人不了解如何進入觀賞石收藏領域,制約了市場發育。而且,賞石文化未進入主流文化領域,只是作為“準主流文化”,在發展和支持上都遇到“瓶頸”。當代中國賞石界二級市場主要面向在國內客戶,與國際賞石界交流處在初級階段。
徐忠根也持三級市場的觀點,同時他認為,目前市場的狀況與資源問題、價值和價格失衡問題、行業協會規范引導不利等都有關系。但是,市場兩級分化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精品觀賞石價格將越來越高。還有一點,那就是觀賞石市場不能簡單以交易量來衡量,一些大型觀賞石交易會雖然對觀賞石市場具有推動作用,但不一定能完成觀賞石的引導。今后,市場真正的理性回歸不在商業利益的追逐中,而在文化的蘇醒,這是中國觀賞石目前最為奇缺的。
提及當前中國觀賞石的發展階段,賈精一認為,現在的中國觀賞石市場正處于從無序到有序的轉型期。從組織上看,觀賞石行業協會眾多,僅國家級的協會你就可以數出不少;從市場看,秩序較亂,有天價炒作,有假貨橫行,中國觀賞石協會有過拿出觀賞石標準的想法,但因為過于復雜而沒能實施;中國觀賞石屬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部,理論一直處于“跛腳”狀態。但是,這些問題不會改變觀賞石發展前進的態勢。
盡管市場面臨種種問題,但馬鴻斌對于觀賞石的未來20年也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在21世紀的頭10年,也就是2001年至2010年,中國賞石文化以及中國賞石美學會完成重要的轉型,一個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多元化賞石時代已經到來。到了21世紀第二個10年,也就是2011年至2020年,隨著賞石文化理論體系、賞石美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賞石將形成在世界幾種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賞石文化的鼎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