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雕塑) 33×45×23厘米 袁曉岑
吳為山
袁曉岑是一位根植民族文化,學習西方雕塑傳統(tǒng)并融入自己生命感動的藝術大家,他以生動、樸實的雕塑風格書寫了其內(nèi)心對土地的情感和生活的真誠,體現(xiàn)了與生俱來的藝術靈性。
袁曉岑用泥土、青銅創(chuàng)作了大量富于生命力量和生活情趣的動物雕塑,塑造了一批樸素、真摯的現(xiàn)實人物。同時,以早年受嶺南畫派影響的彩墨繪就了獨具特色的花鳥畫,尤以孔雀為多,具有七彩云南的神韻。袁曉岑作品凝固生命瞬間、刻畫豐富情感、描述微妙心理變化,皆付諸于對對象動態(tài)和表情敏銳地捕捉與敏感的妙造中。
在20世紀中國雕塑史上,袁曉岑的藝術是值得關注與研究的。他也是第一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的雕塑家。
袁曉岑1915年生于貴州普定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15歲入師范學習繪畫,23歲便開始舉辦個人畫展,之后與熊秉明等人成立畫社,活躍于昆明藝壇。早年接觸到嶺南畫派作品,扎實了水墨、寫真的功夫,并為水墨與塑泥的感覺互動打下了技法與理念的基礎。他把筆下的孔雀、仙鶴、牛、馬置于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將少年時代赤足于廣闊山林的生活體驗呈現(xiàn)于畫面的氛圍中。云南的氣候地理滋養(yǎng)了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鳥類品種。袁曉岑觀察寫生,飼養(yǎng)飛禽,苦練寫生、速寫,著重表現(xiàn)其神韻和性靈。這種真切體驗與表現(xiàn)使他的繪畫作品中充盈著花鳥、動物的野逸和矯健之美。
上世紀40年代,袁曉岑結識徐悲鴻,同時受羅丹、巴里、蓬蓬等法國雕塑家的影響,他自覺地將中國畫筆墨和線條等造型因素和西方雕塑結構的塊面和體積以及量感進行比較與融合,狀物亦抒情,在堅守民族審美精神和品格的基礎上旁采西方藝術之長。他的雕塑,極具“泥味”,在咫尺方寸之中凝練著豐富的雕塑語言。他所作《老馬》,體瘦卻不衰頹,自有生動氣韻和昂揚風骨,這是中國文化中的馬,是堅毅而有韌性的人格精神的表征。他創(chuàng)作的古典文人題材作品更是泥性、詩性、靈性的結合,《驢背詩思》、《懷素書蕉》、《舉杯邀月》都深深鐫刻著傳統(tǒng)文人內(nèi)在的傲骨,也洋溢著臨風浩蕩的詩性情懷,直抵藝術家和被塑對象的文心。在“相看兩不厭”的審美凝視中,在民族文化心理的互通中,在穿越時空的對話與認同中,其作品獲得了文化的生命和藝術的靈魂。
迥異于一般意義上的“民間趣味”或“傳統(tǒng)語言”,袁曉岑尤關注于雕塑與環(huán)境、雕塑與大眾等社會問題,他晚年的一些公共雕塑《雙孔雀》、《吉祥永駐》、《和平》等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知識分子的終極關懷和公共意識無疑是更具思辨性和社會性,這對于90余歲高齡的老藝術家實在是文化使命的擔當與藝無止境的人生求索之使然。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