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精河除了盛產枸杞、棉花等農作物之外,精河出奇石,也不足為奇了。愛石、玩石、賞石、藏石逐漸成為精河人的一種時尚,奇石展也成為精河縣的一個特色亮點。而我一個外行,逐漸對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石頭,產生了一種濃厚的好奇心,想要了解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原來任何美的事物都會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包括這些默不作聲的石頭。
石頭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偏遠的山村住著一位叫“玉”的女子,她長相丑陋,身材矮小,但她溫順嫻靜,心地善良。在她十三歲時父母先后過世,于是便和體弱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她每天要照顧生病在床的奶奶,還要四處借錢求醫問藥。她16歲時她唯一的親人——奶奶病世,所有的債務都由她獨自承擔。為了早日還清債務,她學會了縫補漿洗,織布紡紗。她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她的勤勞造就了她一雙靈巧的手。
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她還清了債務。但是由于她的丑陋和貧窮,沒有男子追求過她。她的村子有一條不成文的風俗:年滿十八的姑娘仍不許婆家,便是不吉利,一定要逐出村去。正在她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位男子來到了她的身邊,對她說:“玉,我不嫌你丑和嫌你貧窮,你的善良和勤勞打動了我。我雖然沒有多少錢,但是一定會對你好。”一句簡單質樸的承諾,包含了一個農家漢子的全部深情,有一個真正的家對于她來說,意味著幸福的向往。她很快有了自己的家,但她依然不停地勞動,織出的布是山里最美的!
天不隨人愿, 幸福的日子還沒過多久, 一支軍隊來山里抓人,帶走了她的丈夫。從那時起,丈夫便渺無音訊,她在夜里常常默默哭泣,怨恨自己坎坷的命運,但是一覺醒來,依然是要獨自面對空房。她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寒冬酷暑,每天清晨都要來到了山頂四處觀望,盼望丈夫早日回來。
幾載春秋不經意過去了,又是一個春天,忙碌的人們才發現了山上的不同,在她經常站立的地方,出現了一塊美麗的石頭,通體光滑圓潤,潔白中透出一絲凄美,面向夕陽,亭亭遙望。而腳下,有一股涓涓的泉水涌出,銀白而綿柔,也許就是她當年的淚,流向遙遠的西方,去找尋那不歸的人。
細說奇石
據了解,我國的賞石文化始于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尚書·禹貢》記載:“泰山山谷產怪石,是貢品。”而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卞和與“和氏璧”的故事,也說明從那時起,人們對于石頭就有了很高的鑒賞能力和雕琢加工能力。賞石文化萌發于春秋,盛行于唐宋,繁榮于明清,發展于現代。因此,可以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中國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賞石文化史。
奇石是天然的藝術品,是大自然的精靈、大自然的奇觀,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奇石的種類繁多,它包括千姿百態的山水景石、形象生動的象形石、色彩艷麗的圖案石和紋理石、剔透晶瑩的礦物晶體、富有觀賞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具有研究、收藏價值的事件石和紀念石等,也包括為表露石之天然色彩、圖紋,經切割或研磨,還有能夠裝飾的大理石等圖紋石或色彩石。
目前新疆的奇石可分為四類:產出在沙漠戈壁環境之中的大漠戈壁石;產出在現代河床中或兩岸階地中或沖積——洪積的平面上的河卵石,礦物晶體,動物化石。
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的三大山系均有豐富的河卵石。精河縣大河沿子鎮呼蘇木奇克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博州境內,2008年在呼蘇木奇克村的一個牧民在放牧期間,撿‘天山青’石頭,3個月掙了10萬元。”這樣的消息一時間在精河流傳開來。
2009年相關人士將這里的奇石被命名為“天山青”,是由于這種石頭石質堅硬、細膩、潤滑、玉質感強,瓷意濃郁,故有青玉、青瓷之意。石種的色彩多以綠色、黑色、青灰色、乳白色為主,構成的畫面生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瓊漿玉液流淌,潑墨凝脂造就,灑脫又見細膩。“天山青”給人的是一種冷色調,紋理多呈幾何線狀,凸有形、錯落有致、精細相間,像是一部《美學》專著。
“天山青”很快成為奇石愛好者的新寵,吸引了來自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的石商前來搶購,當地牧民也嘗到了撿石、賣石的甜頭。現在很多景區、單位和家里都盛行擺幾塊像樣的石頭,不失高雅時尚的韻味,逐漸形成精河濃厚的“賞石文化”。
走過很多地方,會發現每個地方多多少少的都有奇石,只是這些奇石因為地質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克拉瑪依市的奇石展廳我也看到了很多奇石,它們多為彩石和硅土木化石。彩石石質堅硬,顏色以紅色、白色為主,也見黃色、綠色。質地細膩的白色石塊,似白玉一般,其中紅色部分往往構成一定的圖案。表面光滑,色彩鮮艷,是一種很有意境的畫面石。硅土木化石外表粗糙,顏色為灰色和灰白色,質地堅硬,呈團塊狀,酷似盆景。
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它的美在于自然,妙于天成,是風的腐蝕,水的沖刷,浪花的雕琢,經歲月的打磨,創造出無聲的自然美。惟妙惟肖的奇石,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啟迪人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其樂無窮。奇石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它是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美麗而神奇的石頭,值得讓我們更深的去了解它,發現它、觀賞它和珍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