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瘦漏透皺為主要造型結構,以抽象審美為旨歸的賞石,也就是所謂的古典賞石,在古今石種中都有所見,古代“四大名石”是主要代表,當代新開發的石種之中,如陜西陳爐石、廣西墨石、南京棲霞石、新疆風凌石、內蒙戈壁石等,也有類似的賞石。其中,有的質色頗為相似,有的則大相徑庭。如埃及戈壁石便是屬于后者。
埃及戈壁石組合“玲瓏”
埃及的觀賞石,據說最早是2013年引入國內市場的,主要有旱瑪瑙、戈壁石、硅化木、海星化石、蛋白石等。其中,旱瑪瑙和戈壁石的數量最多。戈壁石的色彩多見褐、黃色,質地為硅化,有的帶有玉質通透感,體量基本在二十公分左右,主要以景觀石和古典賞石為主。這也是近些年來聲名鵲起的外國石頭之一。這組埃及戈壁石“玲瓏”(架高30公分。得云軒藏),便是其中的代表性藏石。六方石頭或臥、或立,高低錯落,顧盼有神,即可獨立觀賞,也可組合成景,以傳統云頭雨腳造型為主,石頭最大尺寸都在二三十公分左右,色澤黃褐,質地近乎玉化,風礪程度很高,自然包漿十分潤澤,石體結構上多有大小不一的孔穴,有的前后通透,有的淺嘗輒止。這類造型結構的古典賞石樣式,雖然在埃及戈壁石比較多見,但真正造型到位、結構空靈、比例協調的也不為多。這組賞石,可謂百里挑一,比較難得。如左上方的賞石,一波三折,頗具動感,云頭雨腳,別有意象;右上方的賞石,孔洞穿梭,前后通透,壁立當空,如沐春風。兩者的木制底座也各有千秋,前者為傳統蘇作樹癭紋座,后者為簡潔花盆樣式,比例協調,十分悅目。
“玲瓏”之一
埃及戈壁石產出比較有限,如今市場上就很少見到此類石頭。有意思的是,同樣是戈壁石,內蒙戈壁石中出現類似造型結構的非常少見,當然,也彌足珍貴。這組藏石,即將亮相于11月16日在上海滬太奇石市場上海市觀賞石協會會員之家舉辦的“2018海上石語賞石雅集”。
“玲瓏”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樣表現一種瘦皺漏透抽象造型結構的時候,傳統賞石(“四大名石”為代表)與新派賞石兩者在質地、色彩上的差異巨大,反映了古今兩種觀念的碰撞:傳統賞石質地多屬于碳酸巖類,在酸性土壤之中容易形成孔洞結構,易于酸洗加工,新派賞石多屬于硅質巖類,難以形成孔洞結構,不易加工;傳統賞石色彩單調內斂,以黑、灰、白冷色調、單色調為主,這也符合傳統文人內省型的性格特征,而新派賞石色彩亮麗光鮮,這與當代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偏向于外向型的性格特征相仿佛。兩者可謂貌合而神離。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 匯石融通 ):【名石品賞】埃及戈壁石“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