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可以說是大自然賜予人們最珍貴而又最廉價的收藏品,只要你肯到山野或江河湖海邊去拾撿尋找就可以了。然而珍奇之石得來談何容易!只有具較高觀賞收藏價值的奇石才稱石玩。像化石標本的三葉蟲化石、木化石,沙漠中的風棱石,還有太湖石、英石、三峽石、紅河石、黃河石、靈璧石、昆山石、菊花石、水紋石、雨花石......等,有的形象怪異,有的色彩斑斕,有的玲瓏剔透,有的質地優良,有的亮麗嫵媚,有的魅力無窮,有的寓意深遠,有的生機盎然……若把這些具有大自然靈秀之氣的奇石再配上精致優美的底座,擺放在書架上、幾案之上,或把玩、品味,觀賞在手掌之間,則更顯高雅不俗,令人賞心悅目,讓人傾倒陶醉,不亦樂乎。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雋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無聲的詩,是不朽的畫,它留給人間無盡的愛,難怪古今名人多與奇石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愛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頭上,怡情明志,留下膾炙人口的趣聞。
在眾多的收藏門類中,唯有石頭的收藏歷史最久。自宋代以來,已有研究奇石的專著幾十種。歷代文人墨客,特別是古今名人對奇石更是情有獨鐘,千百年來在我國形成了獨特的石文化。
歷史上敬石、供石、賞石、寫石、畫石、藏石現象,大多出現宮廷皇室、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之中,知識階層“愛石”、“賞石”之風進一步升華了這種藝術創造活動的品位,豐富了石文化的藝術欣賞內涵。
陶潛
陶潛——被后世文人尊奉為賞石之祖,只因一塊“醒石”而聞名。相傳陶宅邊菊叢中有丘石如砥,縱橫丈余,詩人每醉輒坐臥其上,賞菊之余,便詩興大發。因此石有提神之效,遂取名“醒石”。
李煜
據《鐵圍山叢談》記:南唐后主李煜有奇石“靈璧研山”(中有墨池的靈璧石),經長逾尺,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華峰,參差錯落者為方壇,為日巖為玉筍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則因兩岸陂陀中鑿為硯。李煜十分珍愛,天雨則潤,滴水少許于池內,經旬不燥及江南園破。在內憂、外患夾擊下,這位受命于危難之中的君主不堪重負,吟詩作詞,賞石畫畫,不恤民困,以賞玩奇石消磨時光,在兵臨城下,江山易手之時,仍癡迷“國破石頭在”,舍不得丟下石頭而逃命,最終被俘,真可謂不戀江山愛美石。據傳說他有奇石若干,其中“靈璧研山”就有兩方,且形狀相似。金陵國破,此兩方“靈璧研山”前后流傳數人,后被李煜第五代孫收藏,也就是米芾之妻李氏。
杜甫
杜甫——據史料,中國奇石史上,這位“詩圣”是民間實際收藏奇石的第一人。《素園石譜》載,杜甫曾得一方奇石,體量不大,而奇峰突兀、意境幽遠;乃命名“小祝融”(祝融:南岳衡山五峰中最為高峻者)。
牛僧儒、李德裕
牛僧儒、李德?!瑸樘拼?,雖因政見不同而有“牛李黨爭”之稱,卻都精于鑒賞奇石,且收藏頗豐。白居易《太湖石記》中描述牛僧儒之愛石“待之如賓友,視之如圣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李德裕任唐武宗宰相時曾大興土木修建“平泉莊”,“廣集天下珍木層石園池之玩常在所得佳石上鐫刻“有道”二字,并曾留遺囑:“凡將藏石與他人者非吾子孫”。
白居易
詩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對收集石子很有興趣,并以石為伴,他在《雙石》詩中寫道:“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
蘇東坡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鐘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顛沛流離,所到之處廣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總成知己,還寫了許多詠石詩文。一次,他在揚州獲得兩塊奇石,一塊為綠色,一塊為玉白,石上山巒迤邐,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愛,就借杜甫“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詩句命名為“仇池石”。他將這雙石置于案頭,每日都要玩賞一番。蘇東坡的這塊仇池石,后來被好友、當朝駙馬王詵看中,借走不還,蘇東坡不讓步,便提出王詵以大畫家韓干所畫二馬交換,為了這件事,當朝幾位名人都卷了進去。
蘇軾賞石、玩石的胸襟與其性情一樣闊達磊落,舉凡山水景石、抽象石、紋理石、彩石等等,都是隨興所至,無甚拘束,以為“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并首創以水圩供養、觀賞紋理石,蘇東坡的著名收藏雪浪石就是紋理石的典型代表:黑石白脈,猶如孫知微所繪的水澗奔涌圖,深得東坡居士喜愛,索性將書房也改題為“雪浪齋”。蘇東坡多次提出以盤供石而不可將山水景石隨意放置,此外還有“石文而丑”的論點。
宋徽宗
趙佶——宋微宗,能書善畫,尤其喜愛翰墨、花、石;他大興土木,在皇城東北處隅筑萬壽艮岳,《艮岳記》云:”石以土地之殊,風氣之異,悉生長成,養于雕欄曲檻”。除了征用民間的庭苑花石來筑艮岳,還廣征天下奇珍異石,選得六十五塊,親自一一予以封爵題寫銘文并刻于石背,定名為“宣和六十五石”。
米芾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是聞名古今的第一石癡,他舉止顛狂,人稱“米顛”,他玩石如醉如癡,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米芾初入州廨,見奇石便“呼為兄弟”,見之三拜九叩,“米顛拜石”一直傳為美談。說的是米芾受命就任無為軍知州,初到署衙見那怪石,“狀奇丑”,以為其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即命仆從取過官袍、官笏,設席整冠更袍、執笏下拜道:“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他曾在漣水為官,因當地毗鄰美石產地——靈璧縣,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題其名,藏于雅齋,“入玩則終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隨時取出觀賞,謂之“握游”。
米芾每收集到上佳的奇石,他都要一一品題其名,藏于雅齋,以至“入玩則終日不出”。米芾性格狂放,愛石近癡,故有人稱其“石顛”。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隨時取出觀賞,謂之“握游”。
米芾的賞石與作畫相輔相成,針對江南奇石(太湖石為主)提出了“皺、瘦、漏、透”相石四法(又一說,為“秀、瘦、皺、透”),再加入蘇東坡的“丑石觀”,合為品石五德,成為長期以來評賞太湖石、墨石的重要原則。
歐陽修
文豪歐陽修于慶歷6年貶守滁州時,在菱溪得一嶙峋奇石,如獲致寶,特作詩《菱溪大石》一首,他不但將石置于佳處,洗以清泉,并明坐石旁,與朋友撫賞吟和,以石之高風峻骨寄托自己的磊落胸懷。
米萬鐘
明代大書法家米萬鐘也是個石迷,據考,他是米芾后裔,明代最有名的藏石家。因愛石,故自號“友石”。吳長元《垣宸識余》中載:“米氏萬鐘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惟石而已”。藏靈璧、英石、仇池石等名石,無不奇巧殊絕、各具形勝。他的詩畫名噪一時,在六合縣當縣令時,“自懸高賞”搜購雨花石。他家中貯石眾多,公務之余,常于“衙齋孤賞,自品題,終日不倦”。他藏有多枚絕巧的奇石,分別以詩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門對寒流雪滿山”、“廬山瀑布”、“藻荇交橫”、“萬斛珠璣”、“蒼松白石”等,還請畫家吳文仲作成《靈巖石圖》,請胥子勉寫成序文《靈山石子圖說》,這是有攝影以前,中國最早的關于玩石的圖片記載之一。他每請人觀賞這些石子,都要“拭幾焚香,授簡命賦”,才叫書童捧上奇石,繼而把客引至石齋,端出上乘美石,最后才從袖中亮出極品,可謂鄭重其事。
米萬鐘的藏石“鎖云”,曾流落日本,2002年經由周易杉先生之手“請”回國內。該石估價已達天文數字。
同樣是在2002年,米萬鐘書畫作品《研山銘》以2999萬的價格10秒鐘內拍賣出去。該作品中的“研山”即宋徽宗費盡心思得來的靈璧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說的就是這塊石頭,該石最初的主人,是李煜。
乾隆
清乾隆皇帝也喜歡搜羅奇石。如今橫臥在北京頤和園壽堂庭院內的“青芝岫”,就是他當年收集的,其形似靈芝,夏秋時節,全身苔蘚斑駁,翠綠欲滴。
鄭板橋
清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以丑石自喻,他愛畫石,所畫之石無一塊不是丑石,他在畫題中說:“板橋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以石喻自己的風骨和美好。他在丑石中發現了特有的深含之美。他不但藏石、畫石,且論石,他完善了宋人的賞石觀,進而闡明:石丑,當“丑崦雄、丑崦秀”方臻佳品,“丑字則石之拮態萬狀皆從此出”。由此看來,米元章的四字奇石觀,是很好的概括,蘇東坡的“丑石觀”進一步豐富了這一賞石理論,而鄭板橋對蘇東坡觀點的肯定和詮釋,則使之更加明確和深刻。
曹雪芹
曹雪芹——人生坎坷,寄情思于奇石,《紅樓夢》原名即《石頭記》,書中不時有細膩的“玲瓏山石”描寫。曹公亦擅畫石。他的好友敦敏作詩《題芹圃囤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剛更見此支離;醉余掃如椽筆,寫出胸中時”。
蒲松齡
蒲松齡——編有一部《石譜》,其中記載了南北九十多種奇石的產地、形狀、色澤、用途等,其資料蠅多為前人已經著述過,但此譜將石頭作了分類,表明了作者的見解,仍有一定價值。
沈鈞儒
沈鈞儒——沈先生愛國,亦愛石,書齋題名“與石居”且名符其實!其間除了書柜,就是石柜石架了。書架、書桌、窗臺上都擺滿了各種奇特的石頭。沈老曾賦《與石居》: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攝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深識無茍同,涉跡漸戔戔。”
張大千
享譽世界畫壇的現代畫家張大千也酷愛收藏奇石,他客居美國洛杉磯時,曾在海灘上發現一塊宛若一幅臺灣地圖的巨石,張大千視為珍寶,題名“梅丘”。1978年,大千移居臺灣,友人將這塊巨石運到臺灣大千“摩耶精舍”,置放在“聽寒亭”和“翼然亭”之間。而在他的故鄉四川青城山,也有“聽寒”和“翼然”兩亭,其間也有塊“梅丘”石。1975年定居臺灣,將寓所命名為“摩崖精舍”,精舍內陳列著許多珍奇異石,友人將梅丘運往臺灣相贈。晚年,幾經周折又得了一件瀘州空石,令大師喜之不盡??磥?,張大千愛石,是用以寄托一腔故園山水之情。張大千逝世后,人們將他安葬于“梅丘”巨石之下,這正如他生前所吟:“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收藏多種珍奇異石,他的一尊孔雀石造型奇特,色彩鮮艷,令觀者贊譽不絕。
老舍
老舍——先生愛花是出了名的,而他對于石亦情有所鐘?,F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書房里,陳設著一只大水洗,其中供著一只“壽龜”,龜身是一枚橢圓形黑色紋理石,頭、尾和四肢則以雨花石相配而成。
李四光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1942年在廣西良豐得一小礫石,愛不釋手,特制一小木盒存放起來,直到逝世時仍留在身邊。他看到這一不同尋常的礫石彎曲、形變顯示了巖石的彈塑性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所以認為“比寶石要寶貴得多”??芍?,李四光愛石是與本行相結合的。
葉淺予
當代著名畫家葉淺予集石成癖,有時竟到如癡的地步。一次他在香港辦畫展,在香港畫家張玲麟家看到一塊芝麻石,他握在手中,把玩許久,不忍放回。張玲麟見他愛石如癡,便將那塊在明妃故鄉香溪急流中冒險尋得的愛物送給了他。在葉老的畫室里,廣西紅水河的帶葉紋卵石、長江三峽豐彩石與芝麻石,古巴海岸的珊瑚石、南極的石子應有盡有,簡直成了奇石博物館。
賈平凹
現代著名作家賈平凹也是個“石癡”,他說“這天下姓賈的人都與石頭有緣,賈寶玉不是青埂峰上一頑石嗎?”玩石頭就玩石頭偏要找出個理由來,這正是賈平凹特有的執拗和幽默所在。愛石成癖的賈平凹有篇文章叫《丑石》,平凡而樸素,淡雅而深沉,那是他最早寫石頭的文章。誰知幾年來,他寫石頭的勁頭越來越大,竟陸續寫了百十篇。賈平凹笑笑說,“我快成地質學家了?!?/p>
“除了他的字畫很賣錢以外,賈平凹的錢主要投資什么了呢?”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魏老時,魏老哈哈一笑說:“賈平凹他不僅搞藝術,也投資藝術,而且非常成功。他最癡心的收藏是石頭。在陜西的石頭收藏界里,賈平凹可以算是發起人之一。雖然他收藏的石頭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選擇,但由于他獨特的藝術眼光,現在他手中的石頭價值都很高。除了石頭,賈平凹還收藏古玩。”此時,魏老面露羨慕之情地說:“他住的那個地方好呀,西安——六朝古都,地下埋的都是寶貝,這方面得天獨厚啊。”